粽夏之时,浅念安康
端午节,又称龙舟节、天中节等,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是称呼和习俗最多的传统节日。 端午文化在世界上影响广泛,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端午的活动。年5月,国务院将其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自年起,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批准将其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端午节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端午来源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的《风土记》:“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端,古汉语有开头、初始的意思,称“端五”也即“初五”。《说文解字》:“端,物初生之题也”,即说端为初的意思,因此五月初五被称为“端五节”。《燕京岁时记》:“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古人习惯把五月的前几天分别以端来称呼,《岁时广记》说:“京师市尘人,以五月初一为端一,初二为端二,数以至五谓之端五。”五(午)月的第一个午日,谓之端午。 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在中国所有传统节日当中叫法最多,达二十多个。如有龙舟节、天中节、菖蒲节、浴兰节、粽子节、屈原日、五月初五、五月当午等。 唐代以前常用的名称是“五月初五”,唐以后,“端午”便取代“五月初五”等别称,一跃成为主流的称呼。 “天中节”因端午节恰在夏至前后,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太阳在天空位置是一年里最当中的一天,故名。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卷二十·熙朝乐事》:“端午为天中节,是因为午日太阳行至中天,达到最高点,午时尤然。” “龙舟节”龙舟竞渡最早是古代吴越地区先民祭龙祖的一种祭祀活动形式,南方使用舟船普遍,往往在船的首尾画上龙图形作为本族的图腾或保护神。 “浴兰节”端午时值仲夏,是皮肤病多发季节,而端午日是草木药性在一年里最强的一天,这天采的草药治皮肤病、去邪气最为灵验,民间有在端午采草药煲水沐浴的习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 传统民俗活动 划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古时盛行于吴、越、楚,现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流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并形成了国际比赛。 据《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称,早在年前,远古先民已用独木刳成木舟,并加上木桨划舟。“龙舟”一词最早见于《穆天子传》卷五:“天子乘鸟舟、龙舟浮于大沼。”预《九歌·湘君》中“驾飞龙今北征,邅吾道兮洞庭”,“石濑浅浅,飞龙兮翩翩”。学者们认为文中的“飞龙”即是龙舟。 挂艾草即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 艾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时正值文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辟邪。 端午食粽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习俗。粽子属籺的一种,籺是人们在逢年过节时用来拜神的贡品,逢年过节做籺拜神是古老的传统习俗。籺有很多品种,不同的节日会做不同的籺,粽籺是端午节拜神的贡品。 粽的主要材料是稻米、馅料和箬叶(或柊叶)等,花样繁多。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风味,分为咸粽和甜粽两大类。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放纸鸢即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在中国南方一带,端午节儿童放纸鸢称为“放殃”。 沐兰汤端午日洗草药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端午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药。端午期间,我国不少地方有采草药煮草药水沐浴的习俗,端午草药的药性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此俗至今尚存,且广泛流行。在广东,儿童用苦草麦药或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煮水洗,少年、成年男子则到江河、海边冲凉,谓之洗龙舟水,洗去晦气,带来好运。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草、菖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乙卯重五诗(宋陆游) 粽夏之时光影之间 半盏雄黄浅念安康 今年端午你将如何纪念呢? 快与我们分享一下吧~ 图文:网络 初审:彭梓东 终审:黄国斌 编辑:武思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gucaoa.com/jgcxw/9968.html
- 上一篇文章: 民间中医分享的家传验方和临床高效方及治病
- 下一篇文章: 端午养生好时节红日药业祝您喜乐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