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寻常型银屑病的系统医学分析
前言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皮肤病,典型皮损为鳞屑性红斑。本病病程较长,病情易反复,缠绵难愈,给患者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银屑病临床分4种类型,包括寻常型、红皮病型、脓疱型和关节病型,其中以寻常型最常见,占全部患者的97%以上。这里我们主要阐述的是寻常型银屑病。据调查,银屑病的发病率占世界人口的0.1%~3%,截至年,我国银屑病患者已经达到余万人。因该病顽固难治,仍被列为当今世界皮肤科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是全世界皮肤科重点防治疾病之一。其皮损特征是红色丘疹或斑块上覆有多层银白色鳞屑,有明显的季节性,多数患者病情春季,冬季加重,夏季缓解。全国总患病率为0.72%,男性多于女性,北方多于南方,城市高于农村。初发年龄男性为20-39岁,女性为15-39岁为最多。近十年来发病率有上升趋势。西医治疗寻常型银屑病的最大优势是起效快,但是却有毒副作用大、易复发的缺陷,近年来生物制剂在银屑病的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展,特别是靶向生物制剂在短期临床试验中证明效率很高,但长期的有效性不足,潜在的不良反应也备受争议。传统中医基于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从整体调整机体各系统出现的紊乱,具有方法多、方药丰富、给药途径灵活多样,主要是根据血热证、血燥证、血瘀证等进行治疗。基于此,本文重新从系统医学的九坐标对寻常型银屑病进行全新的分析,旨在对寻常型银屑病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以提高临床的治疗疗效,减少寻常型银屑病率,减轻患者痛苦,最大程度地提高其生活质量。第一部分现代生物医学对寻常型银屑病的认识寻常型银屑病(PV)俗称牛皮癣,是一种常见的具有特征性皮损的慢性易于复发的炎症性皮肤病。初起为炎性红色丘疹,约粟粒至绿豆大小,以后逐渐扩大或融合成为棕红色斑块,边界清楚,周围有炎性红晕,基底浸润明显,表面覆盖多层干燥的灰白色或银白色鳞屑。轻轻刮除表面鳞屑,逐渐露出一层淡红色发亮的半透明薄膜,称薄膜现象。再刮除薄膜,则出现小出血点,称点状出血现象。白色鳞屑、发亮薄膜和点状出血是诊断银屑病的重要特征,称为三联征。寻常型银屑病皮损从发生到最后消退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进行期、静止期、退行期。研究发现受潮、感染、饮酒、服药及精神紧张是诱发银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β1受体阻滞剂、非甾体抗炎药、锂盐、抗疟药、四环素、钙通道阻滞剂、二甲双胍、干扰素α等药物可能诱发或加重银屑病。环境因素与发病年龄有关,且季节、气候在银屑病的发病和复发方面有影响。1.皮疹特点初起为炎性红色丘疹,约粟粒至绿豆大小,以后逐渐扩大或融合成为棕红色斑块,边界清楚,周围有炎性红晕,基底浸润明显,表面覆盖多层干燥的灰白色或银白色鳞屑。轻轻刮除表面鳞屑,逐渐露出一层淡红色发亮的半透明薄膜,称薄膜现象。再刮除薄膜,则出现小出血点,称点状出血现象。白色鳞屑、发亮薄膜和点状出血是诊断银屑病的重要特征,称为三联征。皮损形态:点滴状、钱币状、地图状、环状、带状、泛发性、脂溢性皮炎样、湿疹样、蛎壳状、扁平苔藓样、慢性肥厚性、疣状等。2.好发部位头皮、四肢伸侧多见,对称分布;指(趾)甲和黏膜亦可被侵,少数可见于腋窝及腹股沟等皱襞部,掌跖很少发生。3.病程慢性病程,反复发作。大部分患者为冬重夏轻,少数患者夏重冬轻。病程一般分三期:①进行期:新皮疹不断出现,旧皮疹不断扩大,鳞屑厚,炎症明显,痒感显著,皮肤敏感性增高,可出现同形反应;②静止期:无新疹,旧疹不退;③退行期:炎症消退,鳞屑减少,皮疹缩小变平,周围出现浅色晕,最后遗留暂时性色素减退或沉着。通常按轻、中、重三度治疗:轻度,皮损面积10%。轻度只需外用药物治疗,中、重度需用联合疗法治疗。(一)外用药物1.焦油制剂:常用的有煤焦油、松馏油、糠馏油、黑豆馏油等,对慢性稳定性银屑病、头皮银屑病及掌跖银屑病效果最好。禁用于妊娠期尤其是前3个月的孕妇,也不用于伴严重痤疮和毛囊炎的患者。2.地蒽酚:又称蒽林,是治疗寻常型稳定性银屑病最有效的药物。3.糖皮质激素类:最常用的外用药,寻常型银屑病可选用中效或强效的糖皮质激素。4.维A酸类药:适用于寻常型斑块状银屑病。可引起局部刺激及光敏现象,若与糖皮质激素或UVB联合,可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孕妇、哺乳期妇女及近期有生育愿望的妇女禁用,儿童避免使用。避免与黏膜接触,避免阳光下多晒。5.维生素D3类似物:治疗稳定期或斑块状银屑病非常有效,治疗银屑病性甲病效果较好。有卡泊三醇和他卡西醇两类,其中他卡西醇可以用于面部。6.免疫抑制剂:为面部银屑病的首选用药,有他克莫司和匹美莫司两种。(二)内用药1.抗肿瘤药物:甲氨蝶呤2.维A酸类药:阿维A酯、阿维A、芳香维A酸乙酯等。主要副作用为致畸胎。育龄妇女在停药后的2年内应采取避孕措施。3.免疫疗法(1)环孢素A用于对常规治疗无效的泛发性斑块型银屑病。不良反应有肾毒性、高血压、恶心、呕吐、乏力、肌颤及尿路刺激症状等。(2)他克莫司治疗严重顽固斑块状银屑病有效。不良反应类似环孢素A,但对肾毒性、高血压及骨髓抑制作用不严重。(3)霉酚酸酯治疗严重银屑病有良好效果。不良反应有胃肠道症状、贫血、白细胞减少,有增加感染和诱发肿瘤的风险,应注意检测。4.生物制剂(1)细胞因子阻断剂依那西普、英利昔单抗、阿达利姆单抗。(2)抑制T细胞和提呈细胞的协同刺激作用阿法赛特、依法利珠单抗等。5.抗生素:急性点滴状银屑病常伴有急性扁桃体炎或上呼吸道感染,可选用青霉素、头孢菌素类、氯霉素、红霉素、甲硝唑、甲砜霉素等。(三)物理疗法1.紫外线适用于静止期冬季型病例,禁用于夏季型患者。2.光化学疗法(PUVA)。3.宽谱中波紫外线疗法。4.窄谱中波紫外线疗法。5.nm单频准分子激光疗法。6.光动力学疗法。7.沐浴疗法(水疗)。参考文献: 章明星,边育红,许蓬娟,等.基于现代临床文献总结中西医结合治疗寻常型银屑病[J].时珍国医国药,,v.30;No.(08):-. 第二部分传统医学对寻常型银屑病的认识传统中医中并未记载“寻常型银屑病”一词古代文献记载有“松皮癣”、“干癣”、“蛇虱”、“白壳疮”等病名。现相当于“白疕”。传统医学认为本病总由营血亏虚,血热内蕴,化燥生风,肌肤失养而成。初起多为内有蕴热,复感风寒或风热之邪,阻于肌肤;或机体蕴热偏盛,或性情急躁;或外邪入里化热,或恣食辛辣肥甘及荤腥发物,伤及脾胃,郁而化热,内外之邪相合,蕴于血分,血热生风而发。病久耗伤营血,阴血亏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养,或加之素体虚弱,病程日久,气血运行不畅,以致经脉阻塞,气血瘀结,肌肤失养而反复不愈;或热蕴日久,生风化燥,肌肤失养,或流窜关节,闭阻经络,或热毒炽盛,气血两燔而发。以中医辨证论治、内外治结合为原则。进行期以清热凉血为主,静止期、退行期以养血润燥、活血化瘀为主。银屑病中医治疗方法众多,临床需根据皮损特征及病程变化,并结合患者体质、伴随症状及舌脉,辨证选用适宜的内外治方法。1、血热证(相当于寻常型银屑病进行期)证候:皮疹多呈点滴状,发展迅速,颜色鲜红,层层鳞屑,瘙痒剧烈,抓之有点状出血。新的皮疹不断增多或者迅速扩大。伴口干舌燥,咽喉疼痛,可见乳蛾,心烦易怒,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或数。治法:清热凉血,解毒消斑。方药:犀角地黄汤或凉血解毒汤加减(犀角改服羚羊角粉或水牛角粉)。2、血燥证(相当于寻常型银屑病静止期、退行期)证候:病程较久,皮疹多呈斑片状,颜色淡红,鳞屑减少,干燥皲裂,自觉瘙痒。伴口咽干燥。舌质淡红,苔少,脉缓或沉细。兼肝郁症:情志抑郁,胸胁苦满,善太息,脉弦。兼脾虚症:便溏,纳呆,腹胀,舌体胖大、有齿痕,脉濡。治法:养血润燥,解毒祛风。方药:当归饮子或养血润燥汤加减。3、血瘀证(相当于寻常型银屑病静止期)证候:皮损反复不愈,皮疹多呈斑块状,鳞屑较厚,颜色暗红。女性可有月经色暗,或夹有血块。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细缓。兼血虚症:面色萎黄或淡白,爪甲淡,月经延后或色淡量少,舌质淡苔薄,脉沉或细。治法:活血化瘀,解毒通络。方药:桃红四物汤或活血解毒汤加减。1、中药浸浴疗法功效:清热解毒、润肤止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适应症:各期寻常型银屑病,皮疹有破损、渗出,或皮疹鲜红及进展较快时,不宜使用。推荐中药组成:①进行期:马齿苋、黄柏、苦参、蛇床子、土茯苓等;②静止期及退行期:鸡血藤、丹参、桃仁、黄芪、茯苓、白术等。2、中药熏蒸疗法功效:养血解毒、润肤止痒、疏通经络、活血化瘀。适应症:静止期及退行期寻常型银屑病和关节病型银屑病。推荐中药组成:静止期及退行期寻常型银屑病同中药浸浴疗法;关节病型银屑病:鸡血藤、忍冬藤、雷公藤、土茯苓、桂枝、黄芪等。3、中药湿敷疗法功效:清热解毒、燥湿止痒。适应症:进行期寻常型银屑病、红皮病型银屑病和脓疱型银屑病。推荐中药组成:马齿苋、生地榆、黄芩、黄柏等。4、中药淋洗疗法功效:清热解毒、祛风止痒。适应症:头部银屑病。推荐中药组成:大青叶、侧柏叶、桑叶、皂角、连翘、丹参、蛇床子等。5、中药涂擦疗法功效:清热解毒,软坚散结,活血化瘀,润肤止痒。适应症:各种类型银屑病。推荐药物黄连膏、青黛膏、普连膏等。6、中药封包疗法功效:润肤止痒,散结化瘀。适应症:静止期及退行期寻常型银屑病及掌跖脓疱病。推荐药物:中药软膏制剂局部皮损封包。7、非药物外治疗法:留罐疗法、走罐疗法、刺络拔罐疗法、针刺疗法、火针疗法等。参考文献:[1]中华中医药学会皮肤科专业委员会,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寻常型银屑病(白疕)中医药临床循证实践指南(年版)[J].中医杂志,,55(1):76—82.[2]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3]周冬梅.白疕(寻常型银屑病)诊疗方案[C].中华中医药学会银屑病中医药防治交流会论文集,l:—.[4]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中西医皮肤科亚专业委员会.中药药浴在皮肤科应用专家共识(年)[J]中华皮肤科杂志,.46(12):—.[5]董亦秋,刘红霞,顾煜,等.走罐疗法配合中药治疗寻常型斑块型银屑病32例疗效观察[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中医临床版),2,19(3):25—27.[6]张成会,李斌,丰靓,等.走罐治疗斑块状银屑病的频率与临床疗效的相关性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27(10):-.第三部分使用系统医学分析寻常型银屑病的诊断图谱我们首先根据现有医学资料来分析寻常型银屑病的病理变化情况。1、外来病原物质侵入人体(外邪)现代临床研究证实链球菌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真菌感染与寻常型银屑病(PV)的发病有关。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在皮肤表面的定植是诱发和加重寻常型银屑病的重要影响因素。有研究证实50%以上的银屑病患者的皮损部位可以检测出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S.aurells的定植与高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评分(PASI)相关。寻常型银屑病的组织病理学发现,肥大细胞的密度与皮损有关。而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产生外毒素、肠毒素A和B作为超抗原直接刺激T细胞增殖,细胞因子、肥大细胞脱颗粒而使炎症反应继续,皮损加重。另有研究表明,链球菌感染,特别是上呼吸道链球菌感染,不仅可诱发点滴状银屑病,亦可加重某些斑块状银屑病。也有文献指出,从细菌培养和治疗、细胞免疫(外周血及皮损T细胞)、体液免疫(抗链球菌组分抗体)等方面证实链球菌感染与银屑病的发病和病程迁延有关。链球菌“O”溶血素具有较强的抗原性,人体感染链球菌2~3周后,体内可产生抗ASO抗体,且ASO检测已经成为链球菌感染的确诊证据。Shikhman等研究发现,抗Glc—Nac人类单克隆抗体与人角蛋白K14的多肽产物有交叉反应;另有作者发现银屑病患者血清抗48—50kD角蛋白(包括K14)自身抗体水平上升;这些均提示,微生物和皮肤组织自身抗原的抗原交叉反应参与银屑病的发病和发展。参考文献:[1]吴燕燕.金黄色葡萄球菌与银屑病的关系及派瑞松外用的疗效[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1(7):-.[2]李昕.金黄色葡萄球菌α-toxin上调皮肤组织中Il-19的表达及其机制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6.[3]梁云生,文海泉,肖嵘,等.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中抗真菌抗原IgG,IgA,IgM水平初探[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28(6):-.[4]栾红,孟宪敏,李静,等.寻常型银屑病与咽部链球菌感染的相关性[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28(10):-.2、人体组织数量发生变化(阴虚)未能找到直接相关证据。3、人体组织数量发生变化(阴盛)未能找到直接相关证据。4、人体功能发挥发生变化(阳虚)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直接与外界接触,对机体发挥屏障的作用。现代病理研究表明,银屑病患者存在表皮细胞增殖迅速、真皮层炎性细胞浸润、角化不全等病理变化,导致患者皮肤屏障功能严重下降,进一步影响病情的发展及恶化,延长病程,反复发作。李芳梅等研究表明,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皮肤屏障功能指标水分含量、油脂含量均显著低于健康人,经皮水分丢失量显著高于健康人。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与机体免疫失衡密切相关。研究发现,银屑病患者皮损部位存在T细胞的大量浸润,浸润于真皮的T细胞分泌大量炎症因子,刺激角质形成细胞异常分化,使皮损部位皮肤屏障功能处于异常状态,加重病情。有研究显示,CD4+和CD8+在银屑病的发病中起关键性作用。CD4+聚集在皮肤局部,分泌Ⅰ型细胞因子,为CD8+的进一步活化提供基础。CD8+和CD4+2种细胞在功能作用方面相互制约和诱导,从而形成了特异性的T淋巴细胞网络系统,起到了维持和调节免疫防御系统功能作用。银屑病患者外周CD8+升高,CD4+、CD3+和CD4+/CD8+降低,故银屑病患者T淋巴细胞存在紊乱失调现象,从而引起免疫功能异常化。其次,陆小年等通过研究银屑病分型与甲状腺功能障碍的关系中发现,寻常型银屑病与桥本氏甲状腺炎相关的甲状腺功能障碍存在一定的关联。寻常型银屑病的免疫发病机制中,已有的研究认为,寻常银屑病是T淋巴细胞介导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性疾病,Thl和Thl7细胞占优势。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和外周血中,Thl细胞因子、IL-2、TNF-α、IFN-7和Thl7细胞因子IL-17、IL-22高表达,包括T淋巴细胞、树突状细胞、浆细胞和不同的免疫相关细胞因子及趋化因子在内的细胞免疫系统的活化促发了角质形成细胞(KC)的过度增殖和异常分化、血管增生,从而形成寻常型银屑病相应的临床表现。Harrington等,于年发现了一种能产生IL-17的T细胞群——Thl7细胞后,研究者们发现了Thl7细胞在寻常型银屑病的皮损及血清中均有表达,且证实了Thl7细胞参与了寻常型银屑病的发病过程。其中血清IL-21参与Thl7细胞作用过程,血清IL-3l影响Thl7细胞分泌IL-17因子。IL-8是由皮肤角质形成细胞、支气管上皮细胞、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白细胞介素家族的另一成员,它主要作用于T细胞和树突状细胞。所有三种形式的IL-8-α、IL-8β和IL-8γ在发挥其炎症作用时,都能通过IL-8R来激活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和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而IL-8R针对的是IL-4的启动子,并导致IL-6的分泌,使得寻常型银屑病皮损加重。李影等通过研究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脂联素和抵抗素测定及与胰岛素抵抗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证实,银屑病患者易于发生胰岛素抵抗。Karadag等,研究显示严重程度指数(PASI)减少伴随着胰岛素抵抗指数的明显降低,提示银屑病严重程度与胰岛素抵抗之间有关联。Boehncke等,发现数个胰岛素抵抗(IR)检测指标与PASI评分有显著相关性。参考文献:[1]苏婕,曾祖平,张镜,等.紫草乳膏外用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对寻常型银屑病皮肤屏障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41(12):-.[2]韩雪松,岳致丰,田坤,等.阿维A联合窄谱中波紫外线对寻常型银屑病疗效研究[J].海南医学院学报,6,22(5):-,.[3]吴超,晋红中.寻常型银屑病合并手指Bowen病一例[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5,37(5):-.[4]王维宁,方栩,黄琼.注射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联合阿维A治疗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J].中华皮肤科杂志,6,49(4):-.[5]韦斌,蒋祖玲.阿维A联合舒肤散熏洗治疗寻常型银屑病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5,14(1):45-47.[6]李鑫,刘丽娟,于亮.阿维A对寻常型银屑病树突状细胞活性的影响[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5,31(2):74-76.[7]陆小年,陈荪奕,杜娟,等.银屑病分型与甲状腺功能障碍的关系[J].复旦学报(医学版),,46(5):-.[8]顾宁琰.寻常型银屑病患者炎症因子受体表达及其基因多态性的研究[D].清华大学医学部;北京协和医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9]房武宁.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IL-21及IL-3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6,25(12):-.[10]肖勤,黄巍,汪亚利,等.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IL-4、IL-8、TNF-α水平和T细胞亚群结构与预后转归的关系[J].河北医药,,41(22):-,.[11]朴莉玲,张春韶,唐妮,等.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IL-4、IL-8、TNF-α水平、T细胞亚群结构与患者预后转归的关系[J].海南医学院学报,,25(14):-.[12]李影,杨斌,王柳苑,等.寻常型银屑病患者血清脂联素和抵抗素测定及与胰岛素抵抗相关性分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杂志,8,17(5):-.[13]刘瑞风,杨元文,赵新程,等.银屑病患者皮损间充质干细胞分泌表皮生长因子、干细胞因子、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水平检测[J].中国免疫学志,,29(10):-,.[14]杨元文,刘瑞风,侯瑞霞,等.银屑病患者皮肤间充质干细胞分泌表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及意义[J].临床皮肤科杂志,,42(6):-.[15]李芳梅,杨志波.银屑病患者皮肤屏障损伤的观察及相关指标分析[J].右江医学,,41(1):15-17.DNA甲基化是表观遗传学重要的内容之一,可以在不改变基因序列的基础上对基因表达进行调控,DNA甲基化的信息可随DNA复制而遗传。已有研究证实寻常型银屑病的人类白细胞抗原G(HLA-G)的表达是缺失,并且与DNA甲基化有关,且使用去甲基化药物可诱导不同细胞株表达HLA-G,因此,DNA甲基化水平是影响HLA-G表达的重要因素。HLA-G属于非经典型HLA-I类分子(内源性抗原的呈递分子),在维持母胎的免疫耐受、促进移植耐受、降低炎症及免疫反应等方面发挥作用。HLA-G分子具备调节天然免疫和获得性免疫及诱导长效免疫耐受等功能,还可通过促进IL-3、IL-4和IL-10的分泌,下调γ-干扰素及TNF-α,从而使Th1/Th2细胞因子平衡向Th2偏移;IL-10可上调HLA-G的表达,与HLA-G可共同诱导生成调节性T细胞,还可直接抑制Th17及Th17+Th1细胞作用;而IL-4对IL-17产生的抑制作用可进一步增强IL-10介导的抗炎作用,且IL-4是Th17细胞分化及角质形成细胞活化的负调控因子,进一步抑制炎症细胞在银屑病炎症通路的功能而形成机体炎症免疫应答的重要步骤。有学者发现在银屑病患者皮损处及非皮损区均有HLA-G的表达,且HLA-G在银屑病皮损处主要分布于真皮乳头层及角质形成细胞的细胞膜与细胞质中。同时发现银屑病皮损中CD4+T淋巴细胞上有免疫球蛋白样转录物2(ILT-2)的表达,而HLA-G可通过与IL-2作用从而抑制CD4+T淋巴细胞活化,因此推测银屑病皮损可通过HLA-G途径减少T淋巴细胞的浸润。另外也有学者推测HLA-G可能通过调节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活性、促进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的成熟,具有保护角质形成细胞免受破坏的作用。因此,HLA-G可通过调节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活性、促进耐受性树突状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的成熟,具有保护角质形成细胞免受破坏的作用。参考文献:[1]刘力豪,练霓,崔盘根,蒋明军,郝志敏,陈敏.寻常性银屑病表皮HLA-G甲基化水平的检测[J/OL].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1-9[-12-07].[2]冉德琳.HLA区域寻常型银屑病家族史的遗传学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3]练霓,栾超,郝志敏,胡煜,孙玉洁,崔盘根,陈敏.寻常性银屑病患者表皮中DNA总体甲基化水平检测[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34(05):-.[4]陈尧.MYC、NSD3在寻常型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研究[D].广州医科大学,.[5]AractingiS,BriandN,LeDanffC,etal.HLA-GandNKreceptorareexpressedinpsoriaticskin:apossiblepathwayforregulatinginfiltratingTcells?[J].AmJPathol,,(1):71-77.5、人体功能发挥发生变化(阳亢)未能发现直接相关文献。6、气体交换功能发生减弱(气滞)众多研究指出,缺氧诱导因子-lα(HIF-1α)是机体在缺氧环境下的一种特异性调节因子,可以通过调节VEGF介导缺氧时的血管增生。PV皮损区存在局域缺氧,HIF-1α在PV皮损中的表皮角质形成细胞及真皮浅层乳头层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过度表达。在银屑病中表皮细胞的增殖增加了氧的消耗,而表皮肥厚导致氧供应障碍。而HIF-1α的抗细胞凋亡作用又可以抑制过早细胞凋亡,参与棘层肥厚。研究发现,HIF-1α与B淋巴细胞瘤-2(Bcl-2)、P53等基因有关,P53是凋亡相关基因,而Bcl-2具有抑制凋亡作用。缺氧一定条件下HIF-1α可通过增加抗凋亡基因或蛋白(如Bcl-2)表达,减少促凋亡基因或蛋白(如P53)表达,抑制细胞凋亡的发生。HIF-1α是缺氧状态下血管生成的核心调控因子,HIF-1α通过对下游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一氧化碳合酶(iNOS)、环氧合酶-2(COX-2)、基质金属蛋白-2(MMP-2)等的调控诱导PV真皮浅层微血管生成。TNF-α通过介导HIF-1的核转位过程,致HIF-1高表达,激活HIF-1α而诱导调控下游基因的表达;通过启动VEGF生成以促进血管形成,参与银屑病的病理过程。HIF-1α的下游靶基因—COX-2,是合成前列腺素的限速酶,受缺氧的诱导活化。缺氧诱导HIF-1α的表达,同时HIF-1α可上调COX-2的表达,COX-2又可通过其催化产物前列腺素E2(PGE2)激活HIF-1α活性,从而相互协同刺激,共同参与血管生成和细胞增殖,COX-2在PV皮损中高表达,而且还与HIF-1α表达呈正相关。王惠琳等通过对高原环境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Th17和Treg细胞及其相关因子的表达研究显示,新疆高原环境中和非高原环境中寻常型银屑病患者Th17细胞及IL-17的表达增高同时伴随Treg细胞及TGF-B,证实低氧、高海拔的环境会增加PV的发生发展。参考文献:[1]谭娟,郗彦萍,徐顺明.寻常型银屑病皮损HIF-1α和血清IGF-Ⅱ水平的检测[J].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0,17(4):-.[2]王惠琳,孟继龙,李东晓,等.高原环境下寻常型银屑病患者Th17和Treg细胞及其相关因子的表达[J].皮肤病与性病,8,40(5):-.[3]RosenbergerC,SolovanC,RosenbergerA,etal.Upregulationofhypoxia-induciblefactorsinnormalandpsoriaticskin[J].InovestDermatol,,(10):-.[4]TovarLE,CancinoJC,CarsiaVF,etal.Under-expressionofVHLandover-expressionofHDAC-1,HIF-1alpha,LL-37,andIAF-2inaffectedskinbiopsiesofpatientswithpsoriasis[J.IntJDermatol,,46(3),-.[5]杨海龙,栗玉珍,孙瑞,等.HIF-1α,VECF在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及意义[J].医学信息,1,24(1),-.[6]吴丹,刘敏,王晓哲.转录活化因子3、肿瘤转移相关蛋白1、低氧诱导因子-1α在银屑病患者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实验诊断学,,24(1):-.[7]苏江维,鞠小玲,汪洁,等.HIF-1α与COX-2在银屑病皮损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4,(23):-.[8]ChenD,LiM,LuoJ,etal.DirectinteractionsbetweenHIF-lalphaandMdm2modulatep53function[J].BiolChem,,(16):95-98.[9]FayardB,LoefflerS,WeisJ,etal.Thesecreted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precursorpro-BDNFbindstoTrkBandp75NTRbutnottoTrkAorTrkC[J].JNeurosciRes,,80(1):18-28.7、食物交换功能发生减弱(肠滞)近年来,肠道菌群失调和PV发病机制的相关性引起了学者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gucaoa.com/jgcxw/8562.html
- 上一篇文章: 癌症是一种毒60年临证总结录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