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思茅端午节食用药根的民族植物学调查
云南思茅端午节食用药根的民族植物学调查刘怡涛,龙春林,刀志灵(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云南昆明)摘要:对多民族聚居的云南思茅市及其周边村寨在端午节期间食用药根的习俗进行了较全面的民族植物学调查。思茅各民族千百年来对药根膳食均有不同程度的喜爱,他们的药根膳食知识具有地域特色,融合了汉、傣、拉祜等原住民的医药知识。思茅端午节膳食药根的种类,计38种,分别属于22科32属。对云南思茅端午节食用药根膳食的文化基础和药根膳食的开发利用前景也进行了讨论。关键词:端午节;药根膳食;云南思茅;原住民知识;民族植物学药膳是以药物和食物为原料,经过烹饪加工制成的具有食疗作用的膳食。它是中国传统的医药知识与烹调经验相结合的产物,有着悠久的历史,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保健膳食文化和中草药研究极大地丰富了该领域。药膳一词最早出现于《后汉书·列女传》:“母亲调药膳思情笃密”。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东汉末年的《神农本草经》、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北魏崔洁的《食经》、梁代刘休的《食方》等著述对中国药膳理论的建立和应用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到了唐宋时期,“食治”已经成为了一个专门的领域,当时名医孙思邈在其所著《备急千金要方》中,把“食治”设立专篇论述以后,又有各种食疗本草,至此,药膳食疗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随着当今“回归自然”的国际大趋势,我国的中医和膳食工作者开始注意食疗法的研究和挖掘。药膳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热门领域。但缺乏对药膳的深入研究,能阐明其作用原理的则甚少,出版的著作也偏重于应用范围。所以,药膳大多停留在原始经验的积累上,尚缺乏科学的理论依据,应当注意将科学研究引入药膳领域,逐步使药膳走向现代化,成为中药现代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需加强中医理论的指导作用,充分发挥辩证施膳的优势。本文应用民族植物学和文化人类学观点,探讨、研究云南思茅各民族在端午节期间普遍食用药根的植物种类和这种膳食的传统文化现象。旨在发掘当地各民族的这类原住民知识,为进一步研究、开发利用这些有用的植物资源提供信息。1研究地区与研究方法1.1研究地区和民族研究地区为云南省思茅市及周边村寨,涉及的民族主要是彝族、傣族、拉祜族和汉族等,研究对象为思茅各民族端午节药根膳食的相关传统知识。思茅市位于云南省南部、思茅地区中南部、澜沧江中下游,地处北回归线以南,介于北纬22°27′~23°06′、东经°19′~°27′之间,总面积km2。这里世代居住着彝、哈尼、傣、苗、拉祜、佤、傈僳、白、回和汉等十多个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族文化。植物种类十分丰富,高等植物种类超过种,这里热带、亚热带植物资源为各民族的繁衍、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在生产活动中,一方面他们不断挖掘利用周围环境中的植物资源,在不断的实践中认识药物和其他资源植物,逐步形成了朴素的辩证观和唯物观,也在利用植物防病治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另一方面,不断吸收、借鉴周围其他民族的医药经验来丰富自己的医药,从而使这一地区形成了一个具有地域特色的民间医药体系,融合了汉、傣、拉祜等原住民的医药知识。端午节药膳文化就是其中最有特点的医药饮食传统文化,主要是以补气、补血、补虚扶正为主,是基于一种朴素的人体及病因、病机的认知。当地民间医生认为:1年有12个月,病有种,人的有机整体是通过筋脉连成的。“天人合一论”,古代哲学思想与当地民间医药的结合,不但表现在“天有天,人有节”的方面,也表现在病因、病机等方面。民间医生认识到:气血是生命的基础,气血供各种器官的动力,废物的排出、营养的吸收,都必须依赖气血来完成。1.2研究方法1.2.1文献研究查阅和收集与思茅及其各少数民族利用植物资源有关的各种文献资料,包括地方志、植物志、药物志、风物志和食谱等书藉,并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1.2.2实地调查采用多学科多领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野外调查与民间访谈。年6月端午节期间,作者专门对思茅市的各农贸市场所售药根进行了实地考察,拍摄凭据照片,对植物种类进行详尽的植物学和民族植物学的记录。此外,人类学与植物分类学的方法也用于研究工作的不同时期。野外调查访问工作遵循民族植物学和文化人类学的一般原理外,还采用了“提问法”(Questionnaire),即“5W+1H”法。1.2.3室内分析在室内工作阶段,注重结合跨学科的文献研究,着重证据标本的鉴定,对其进行资料分析和编目。2研究结果2.1药根种类的多样性本文所指的“根”,包括植物学上的根和民间对根的通称,即植物的地下部分,是根和地下茎(及茎的变态)的统称。“药根”一词,在当地已经成了1个约定俗成的专有名词,特指端午节期间当地食用的根类药膳植物。思茅市各民族食用药根的植物种类十分丰富,据调查,共有38种,属于22科32属。从植物的生活型而言,有草本、藤本及木本等植物。根的类型也极为丰富,有肉质圆柱形根、圆锥形根、须根、块根及肉质茎、鳞茎、块茎和根茎等。其中有较为名贵的中草药如五加科人参属的野三七〔Panaxnotoginseng(Burk.)F.H.ChenexC.Chow〕、百合科的滇黄精(PolygonatumkingianumColl.etHemsl.)、伞形科的当归〔Angelicasinensis(Oliv.)Diels〕等;也有当地田边地头或林中习见的小草,如鸭趾草科的露水草〔Cyanotisvaga(Lour.)Roem.etSchult.〕、百合科的土麦冬〔Liriopespicata(Thunb.)Lour.〕、菊科的黑威灵(InulanervosaWall.);有栽培植物如伞形科的茴香根(FoeniculumvulgareMill.)、鸢尾科的小红蒜(EleutherrineplicataHerb.);还有水生植物的根,如天南星科的刺芋〔Lasiaspinosa(L.)Thw.〕等。2.2端午节食用药根的文化基础思茅当地的民间医生认为:气候的变化是生病的根源。1年24节气,人最易在节气变化时生病,如钻筋症,多在春季播种时发病,桃花病是在3-4月,桃花开放时患病。寒、火、风、气、湿是致病的重要原因,膝冷是寒气,小儿抽筋是风,疮疗流痰是火,长期居住在潮湿处而患湿气。因过度劳累而致病者如压痨、肺痨、虚痨等病。由于房事不节而引起的如色痨、家痨、酒色痨、闭经痨等。情志致病,常见的有怒气伤肝,忧虑伤心而致郁气病,出现心口痛(上腹部疼痛),口苦咽干等主症。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虽然名称不同,但我国各地人民都有这一传统节日。端午节是我国二千多年的旧习俗,每到这一天,家家户户都悬钟馗像,挂艾叶、菖蒲,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在滇南的思茅民间,当地人还认识到,这是一个水土置换的节令,是一年中的一个转折。在热带地区,通常只有干湿两个季节,干季从11月上旬到第二年的5月,之后就是雨季。端午节正好就是热带地区这两个节令的更替时间,民间医生认为这时是一年中最易致病的时节,需要吃上一些药物来驱逐沉积一年的浊气,同时也要补益正气来抵抗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疾病。类似的认识在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的民间也有,他们在每年的5-6月份,要食用多种当地盛产的杜鹃花,根据调查,已知至少有20种杜鹃属(RhododendronL.)植物的花在白、彝、纳西以及汉等民族中被用作蔬菜食用,其中食用最多的一种是大白花杜鹃(RhododendrondecorumFranch.)。在这一季节食用杜鹃花在当地也被认为是有换水土的作用,对人体健康有益,白族人相信杜鹃花能帮助消化并减去体内的油脂贮存[8]。杜鹃花味道鲜美,含多种氨基酸、维生素,有润肺清喉、益气宁神、调和经血,强健大脑神经的功效。白族食用杜鹃花历史悠久,剑川石宝山海云居僧尼的杜鹃花食谱,自明清流传下来,已有数百年历史。2.3药根膳食与药食同源在思茅一带民间常用的中草药中,具有药膳功用的种类很多,它们集食用和药用、食补和药补、食疗和药疗于一体,有助于发挥食物攻邪补正的作用。真正体现了药食同源,在进食的同时服药,可相互辅助,相互促进,发挥食物的“攻邪”(治疗疾病)、“补正”(滋养身体)的双重作用。思茅的各民族认识和总结防病治病、强身益体的各种植物和传统知识,其独特的医药学知识体现了他们长期与亚热带森林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富饶的热带、亚热带森林为他们的生存提供了生活所必须的野生植物资源,而炎热的气候又带给他们各种热带、亚热带疾病,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他们逐渐发现周围植物的药用价值,积累了治病强身的一整套独特医药体系。民间医生通过不断地实践,对药物性能概括总结出了一些歌谣,以便鉴别──从植物形态上,认为“藤本中空能清风”、“多毛多刺消炎肿”;从气味上,补药味甘甜、“治红(血)用酸涩,芳香多开窍,消炎取苦咸”。从选择植物的药用部位上,一般以植物生长最旺盛的时期来定。民间医生认为:秋冬季节植物处于休眠期,此时根茎的药性最好;春夏季节植物处于生长萌发期,其花叶的药性最好;块根植物多用根,须根植物多用地上部分,矮小灌木多用全株,乔木多用茎皮和果实,开花鲜艳的植物多用花蕾……,这些凭借经验的归纳虽然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对药物的认识则上升到了一种理性的阶段,成为思茅当地药性论的雏形。在调查中了解到,端午节药根的大众化,还在于人们食用的大多是一些有确切疗效并且口感也好的药根,因为食用的主体大多数是健康人群。2.4药根膳食的使用特点端午节的药根膳食,大多数是滋补强身、延年益寿的药根,具有补虚损、益气血、养五脏之功效,可以加强营养,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和抗病能力,起到强壮身体、镇静安神、增加食欲的作用,适合于大多数人食用,所以节日期间是家家购买,大人小孩一起食用。思茅的大多数家庭都是选用滋补强壮、扶正固本的中草药,配合鸡或者猪蹄等用文火炖食。适用于各种年龄的人,尤其适宜于中老年人。如当归、羊齿天门冬(AsparagusfilicinusBuch.-Hum.exD.Don),鸡蛋参(CodonopsisconvolvulaceaKurz.)、小红蒜、茴香根、鬼箭玉凤花(HabenariabuchneroidesSchlecht.)、鹅毛玉凤花〔Habenariadentate(Sw.)Schltr.〕、枸杞(LyciumchinenseMill.)、野三七、滇黄精(PolygonatumkingianumColl.etHemsl.)、狭叶五味子〔Schisandralancifolia(Rehd.etWils.)A.C.Smit〕、藤三七(BoussingaultiagracilisMiers.var.PseudobaselloidesBailey)等。除此之外,对于特殊病人或一些普遍的慢性病人、不同体质的人群,用药还具有针对性。思茅当地民间医生用药原则及治疗是很有民族特色的,其惯常采用的五以疗法,即以毒攻毒、以黄治黄、以白治白、以黑治黑、以红治红,就是很有实践意义的经验总结。以毒攻毒是用有毒的蛤蟆,又名黑眶蟾蜍(BufomelanostictusSchneider)的皮,外敷治疗各种肿毒、大腮巴、热毒;以黄治黄是用黄姜(CurcumalongaL.)(又名姜黄,傣语haoming、哈尼语mexiu)、黄连(CoptischinensisFranch.)、田基黄〔Grangeamaderaspatana(L.)Poir.〕、虎杖(PolygonumcuspidatumSieb.Zucc.)等黄色药物治疗如黄胆性肝炎等疾病;以白治白是用白浆木瓜(又名番木瓜CaricapapayaL.)、土党参(CampanumoeajavanicaBlume)与猪脚炖服治疗妇女乳汁不通或者不足;以黑治黑是用黑芝麻(SesamumindicumL.)、何首乌(PolygonummultiflorumThunb.)、土当归(Angelieasp.)泡酒服治疗少年发白;以红治红是以月月红(HibiscusrosasinensisL.)、一品红(EuphorbiapulcherrimaWilld.)等治疗妇女月经不调,用鸡血藤治疗贫血,用天青地红治疗红痢疾。2.4.1补气提气药膳补气提气药膳是先用补气中草药,配合一定的食物,经烹调而成的药膳食品。这类药膳具有补气之功效,可增加机体的抵抗力和免疫机能,增强体质以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增强全身组织器官的功能。适用于气虚证,症见倦怠无力、少气懒言、动则气喘、易出虚汗、易感冒、面色恍白、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舌质淡或淡红、苔白润、脉虚弱无力者。思茅民间常用的有当归;黑威灵,茜草(红参、小红参RubiacordifoliaL.);黄牛夕、红牛根等。用沙锅炖鸡,有补中益气健脾的功效。用于因脾胃气虚、运化失职所致的饮食不香,腹部虚胀,大便溏软,稍食寒凉则脘腹不适,甚至泄泻者。2.4.2补益五脏药膳此类药膳具有健脾益气、和胃调中之功效。适用于脾虚气弱之人,症见精神困倦、四肢软弱、短气懒言、头昏自汗、食欲不振、胃脘隐痛、便溏腹泻、舌质淡、苔白、脉缓无力等。常用的有鬼箭玉凤花(又名狭穗鹭兰);荷包山桂花(白糯消、鸡肚子果PolygalaarillataBuch.-Ham.)等。2.4.3补肺药膳此类药膳具有补益肺气、滋阴润肺止咳之功效。适应于肺气虚弱或肺阴不足之证。肺气虚症见气短懒言、咳嗽、咯痰清稀、喜温畏寒、自汗、易感冒、面色苍白;肺阴虚症见咳嗽、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形体消瘦、午后潮热、两颧发红等症。常用的有理肺散(铺地丹、地胆头ElephantopusscaberL.);枸杞(地骨、地棘LyciumchinenseMill.);鸡蛋参。2.4.4养心药膳此类药膳具有养心血、补心气、安心神和益心智的功效。适于心气虚或心血虚引起的心悸、气短、胸闷、动则心慌、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症。常用的有鸡蛋参;大叶沿阶草〔八宝镇心丹Ophiopogondracaenoides(Baker)Hook.f.〕;回心草(大叶藓RhodbryumroseumLimp.)以及水牛夕(异姜果)。2.4.5补肾药膳此类药膳具有温肾壮阳、填精生髓之功效,适用于肾虚证。肾虚证包括肾阴虚和肾阳虚,症见腰膝酸软、头昏耳鸣、少寐健忘、遗精尿频、潮热盗汗、口干或形寒肢冷、喘逆等症。常用的有独蕨箕(蕨箕参、阴地蕨BotrychiumlanuginosumWall.)、枸杞、粗柄杜若(大剑叶木、竹节兰PolliahasskarliiRollaRao)。2.4.6妇科药膳月经失调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经色、经质出现异常改变。中医认为月经失调主要与脏腑气血功能的虚实有关,并按临床表现将其分为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等。药膳治疗可作为月经失调的一种辅助疗法。常用的有当归、多叶重楼(ParispolyphyllaSmith)、滇重楼〔ParispolyphyllaSmithvar.yunnanensis(Fr.)H.-M.〕、荷包山桂花、鸡肚子果;鸡翅钩(刺芋)等。2.4.7产后体虚药膳具有补气血,调经的功效,用于贫血虚弱,产后体虚,萎黄肌瘦,月经不调,行经腹痛,产后血虚等症。常用的有独蕨箕、鸡蛋参、滇缅斑鸠菊(大发散、镇心丸VernoniaparishiiHook.f.);大红花远志;鸡翅根等。2.4.8肾炎水肿药膳肾炎大多脾肾两虚,精血亏虚,药膳作为一种辅助疗法,对于本病症状的改善和机体的康复,均有积极作用。常用的有露水草〔Cyanotisvaga(Lour.)Roem.etSchult.〕、刺芋〔鸡翅钩Lasiaspinosa(L.)Thw.〕。3讨论与建议3.1开发利用前景分析进入21世纪的中国,人民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膳食文化开始注重食物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多样性,强调直接来自大自然的绿色食品。药根膳食正好符合人们的这种时尚追求。药根膳食集食用和药用、食补和药补、食疗和药疗于一体,真正体现了药食同源,在进食的同时服药,可相互辅助,相互促进,发挥食物的“攻邪”(治疗疾病)、“补正”(滋养身体)的双重作用。我们在调查中了解到,端午节药根的大众化,还在于人们食用的大多是一些有确切疗效并且口感也好的药根,这正好有利于普及和推广,因为食用的对象大多数是健康人群。3.2在热带地区进一步开展资源状况调查当今世界,人们在利用植物资源的同时,十分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gucaoa.com/jgcxw/5454.html
- 上一篇文章: 研究发现补阳rdquo神器rdqu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