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的草书发展史,一篇文章给你讲透彻书
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三国魏晋六朝之草书魏晋时期继承了东汉的遗风,章草固然繁荣。传世三国吴皇象《急就章》,可以看作章草定型期的作品,这个时候出现了行押书和新草体,于是章草就更端足了八分书的架子,波磔和虿尾更加明显。三国时期的章草以魏国人最多,如韦诞,羊欣认为他是张芝弟子中最优秀的。皇象《急就章》(局部)西晋时期章草已经不是主要书体了。这个时期有两位最著名的草书大家——卫瓘和索靖。他们以书法齐名,时人称“一台二妙”,《晋书》:“瓘得伯英筋,靖得伯英肉”。张怀瓘《书断》都将他们二人的章草列为神品,另外《书断》对索靖有个评价:“靖善章草及草书。”可见当时章草和今草已经是泾渭分明了。这个时期章草书家还有卫恒、陆机、陆云等,这些人中只有陆机留下了一件章草墨迹,就是《平复帖》。卫瓘《顿州民帖》索靖《月仪帖》(局部)东晋南北朝时期章草逐渐走向衰落,而今草逐渐壮大。宋人刻汇帖中,东晋时期今草帖占了极大的比重,几乎都是士大夫之间来往的书信。这个时期对今草作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是王羲之、王献之。王羲之借古开今,“内擫”笔法的运用,别具一格地让今草生命力大大增强,王献之一改其父“内擫”为“外拓”笔法,创造出“破体”,更加清秀妍美,其父子二人坚实地奠定了帖学的根基。王羲之《十七帖》(局部)王献之《可必帖》二王书风笼罩下的南朝草书南朝对二王父子的继承又可分为两个阶段,宋齐时期主要沿袭王献之书风,梁陈时期则又遥接王羲之书风,这是因为,刘宋时期的两位最主要书家与王献之有着直接的关系,羊欣是王献之的外甥,直接师承王献之笔法,谢灵运的母亲刘氏,是王献之的外甥女,故谢灵运亦能得王献之笔法的真传。他甚至认为王献之书法造诣超过了王羲之。当时王献之成为朝野共仰的书法家,宋、齐两朝皇帝也都学习王献之笔法。这个时期著名的草书大家还有王僧虔、孔琳之、王慈。宋、齐之际,还有一位富有独创精神的书法家——张融,他生于南朝宋文帝元嘉二十一年,卒于南朝齐明帝建武四年(公元-年)。相传齐高帝尝谓张融日,“卿书殊有骨力,但恨无二王法。”融答曰:“非恨臣无二王法,亦恨二王无臣法。”张怀瑾《书断》曰:“融书兼众体,于草尤工。”梁、陈时期,梁武帝对羲、献的评价有很大差别,对于王羲之的书法,梁武帝不仅有“龙跳虎卧”的比喻,而且还强调要“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对于王献之,梁武帝确不以为然。所以当时众多书家转而学习王羲之书法,其中代表人物有梁武帝、陶弘景、萧子云、智永等。从总体上看,梁、陈两朝没有产生成就突出的书家。草书水平非但不能与东晋相比,即比宋、齐亦有所不及。南陈僧智永,克绍其七世祖王羲之书法,虽未尽得风骨,但中规入矩,可为后人立为草书规范。盛唐——狂草的崛起从东晋“二王”草书到初唐草书的过渡,是由陈、隋间僧人智永为津梁的。智永以精熟的笔法书写南朝人集王羲之字而成的《千字文》,而且数量很大,广泛流传。他使远祖王羲之的草书规范化、通俗化,因而在初唐被广泛地接受,形成了唐朝前期草书的基本风格,这似乎是为唐太宗推崇王羲之做了自然的铺垫。初唐时期最重要的草书家要数孙过庭,不论是在理论还是在技法上都是一流水平,代表作《书谱》《草书千字文》。孙过庭《书谱》(局部)盛唐时,草书的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以写狂草著名的书法家,充分展示了他们的天才与豪情,把草书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这股潮流可以说是从贺知章开始的。贺知章的草书仅存今藏于日本皇室的《草书孝经》。此卷风格清新隽利,爽捷飞动。如果说孙过庭《书谱》意在身体力行地昭示王羲之的法度,那么贺知章《孝经》则更多地侧重于抒写自己的性灵。贺知章《孝经》(局部)张旭与贺知章是好友,他狂放不羁,常醉后以头濡墨而书,时人号称“张颠”,遗憾的是他没有留下一件墨迹,原来作者冠名为张旭的《古诗四帖》从避宋讳来看,应出于宋人之手。张旭之后以狂草著称的就数怀素了,当时人将他与张旭并称“颠张狂素”,其墨迹有《自叙帖》《苦笋帖》《食鱼帖》,《论述帖》和《小草千字文》系后人伪作。《古诗四帖》(局部)中、晚唐书家中擅长草书者大多在张旭、怀素的影响之下,而且大多是僧人,著名的有高闲、亚栖、遗则、梦龟、广利等。另外历仕五代的杨凝式草书也极其精妙,代表作《夏热帖》《神仙起居法》。宋元明清时期的草书北宋书家们追求适情任意、天真烂漫,代表人物有李建中、蔡襄、苏舜钦、苏轼、黄庭坚、米芾。其中作草书较多的当数黄庭坚,代表作《竹枝词》。苏轼对张旭、怀素狂草的盛名不以为然,在《东坡题跋.书张长史草书》中说:“张长史草书必俟醉,或以为奇,醒即天真不全。此乃长史未妙,犹有醉醒之辨。若逸少何尝寄于酒乎?”这是说,一个真正天真旷达的人,是不需要像张旭那样依赖沉醉才能得到自然之趣的。米芾和苏轼一样,对张旭等狂草大家颇有微词,他作草书笔法追踪“二王”,尤其得力于王献之,传世的王献之《中秋贴》《鸭头丸》帖可能就是米芾的临本。米芾《元日帖》南宋以草书盛名的书家有吴说、陆游、范成大、魏了翁、文天祥。元代的书法几乎可以说是赵孟的天下。另有鲜于枢、康里子山、虞集、邓文原、饶介等人。鲜于枢与赵孟并称元代书坛的双雄,赵孟很推崇他,认为鲜于枢比自己草书水平高。鲜于枢代表作品《水帘洞诗》。明代初年,书风继承了元朝,书法首推宋克。宋克、宋璲、宋广,并称“三宋”,宋广是明代狂草萦绕盘错习气的始作俑者。明代中期,以“吴中三子”最为突出,他们是祝允明、文徵明、王宠。明代末年,多称“邢、张、米、董”四家,即邢侗、张瑞图、米万钟、董其昌。清代早期草书延续着明代末年的浪漫主义精神,代表人物是傅山、王铎。王铎主张学古,只有入古才能出新,傅山诗文书画俱精,人品高洁,后人景仰,著作有《霜红龛集》等。清朝中后期草书艺术一蹶不振,但这个时期是清朝建立自己书法特色的时期,把碑学发扬光大。王铎草书傅山草书孙过庭《书谱》日:“夫质以代兴,妍因俗易。虽书契之作,适以记言,而淳酶一迁,质文三变,驰鹜沿革,物理常然。”明确地论述了时代与风俗对书法风格的影响。草书风格似乎更加敏感:汉代的古拙与质朴,东晋的妍媚与冷逸,盛唐的充实与豪放,明末的压抑与浪漫,无不在代表人物的草书作品中淋离尽致地展现出来。所以研究草书文化,对于了解中国文化发展史是有裨益的。说到这,你还不快拿起笔,尝试写一写、学一学这被戏称为“鬼画符”的字体,让自己在纸上行云流水、快然起舞吧!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gucaoa.com/jgcxw/11946.html
- 上一篇文章: 古人餐桌上的黄金配角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