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过庭书法及其人他才华横溢却盛年而卒壮
白癜风治疗哪里最能治好 https://m.39.net/pf/bdfyy/说起来,古人做官,不像现在当官的比较庸俗,大部分都还心怀着济世的愿望和理想,即使是抱着光耀门庭的信念,也是以做清正廉洁的好官、高官为荣耀,而治理天下,造福黎民百姓,则是他们的政治理想。唐代著名书法理论家、书法家孙过庭也不例外。他少年时也曾胸怀济世安民之志,寒窗苦读,广学博览。热爱翰墨,笔耕墨舞,用功不辍,如他自己所言:“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昧钟张之馀烈,挹羲献之前规,极虑专精,时逾二纪。有乖入木之术,无间临池之志。”遗憾的是,孙过庭出身寒微,到了四十岁,才做了“率府录事参军”这样一个小官,就是这样一个小官,他也没有做多长时间,就因为操守高洁,遭人谗议丢了官。辞官归家后,孙过庭并没有愤世嫉俗、消极度日,而是抱病潜心研究书法,撰写书论,可惜天不假年,还没有等到完稿,就因为贫病交困,暴卒于洛阳植业里的客舍。孙过庭的这一生活得可是相当憋屈。孙过庭的生卒年不确定,一种说法是年生,年卒,另一种说法是年生,年卒,生卒年虽然不确定,但活在世上的年纪却是一致的:45岁。才45岁哪!盛年而卒,壮志未酬,总是让我忍不住为他扼腕一叹。虽然孙过庭的一生相对来说比较短暂,但他所留给世人的《书谱》墨迹,这一篇字的毛笔手迹文章,在中国书法史上绽放异彩,足以奠定他杰出书法理论家的地位。知我者,二三子。唐初诗人陈子昂曾为孙过庭作《率府录事孙君墓志铭》和《魏率府孙录事文》,里面说道:“元常(钟繇)既殁,墨妙不传,君之遗翰,旷代同仙”。把孙过庭比为三国时的大书家钟繇,另一方面也可见孙过庭在唐初就书名远播,很受人们推重。孙过庭的传世墨迹《书谱》,历来受书家、书法理论家的宝爱。学书者把《书谱》视为学习草书的最佳范本之一。宋四家之一的米芾在《海岳名言》中说:“孙过庭草书《书谱》。甚有右军法。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过庭法。凡世称右军书,有此等字,皆孙笔也。凡唐草得二王法,无出其右”。米芾所言,应该说是字字切实,没有一句虚夸。孙过庭不仅是优秀的书法家、杰出的书法理论家,文字修养也高妙,整篇《书谱》可谓文采斐然,字字珠玑,知人论书,嘉言迭出,又是学书的经验之谈,字字句句,非常切实,非常耐读,一点不故弄玄虚。他的不少论书的文字,已成为评论书法的经典语句,被人们反复引用。他的《书谱》,和后世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都可谓是中国书画理论史上的文字绝唱。品赏解读孙过庭《书谱》里的理论文字,也是件饶有趣味的事。孙过庭在草书用笔方面,提出了精辟的见解。“或乃就分布于累年,向规矩而犹远,图真不悟,习草将迷。假令薄能草书,粗传隶法,则好溺偏固,自阂通规。詎知心手会归,若同源而异派;转用之术,犹共树而分条者乎?加以趁变适时,行书为要;题勒方幅,真乃居先。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点画为情性,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画,犹可记文。回互虽殊,大体相涉。故亦傍通二篆,俯贯八分,包括篇章,涵泳飞自。若毫厘不察,则胡越殊风者焉。至如钟繇隶奇,张芝草圣,此乃专精一体,以致绝伦。伯英不真,而点画狼藉;元常不草,使转纵横。自兹己降,不能兼善者,有所不逮,非专精也。虽篆隶草章,工用多变,济成厥美,各有攸宜。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检而便。”这一段话,同时也谈到草书和正书的辩证关系,把握住了正书和草书的最本质特性,读来也非常耐人寻味,对于研习书法的人来说,也极富有启发性。“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劲,和之以闲雅。故可达其情性,形其哀乐,验燥湿之殊节,千古依然;体老壮之异时,百龄俄顷,嗟乎,不入其门,讵窥其奥者也!”这段文字,言简意深,文笔精到。书法,书写的是汉字,更是一种内在的修养、心境、情绪、精神品格。“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这是说学习书法要循序渐进。也可以视作是学习书法的三个境界。让我想起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青原行思曾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学书的境界,参禅的境界,二者可谓异曲同工,各臻其妙。“假令众妙攸归,务存骨气;骨既存矣,而遒润加之。亦犹枝干扶疏,凌霜雪而弥劲;花叶鲜茂,与云日而相晖。如其骨力偏多,遒丽盖少,则若枯槎架险,巨石当路,虽妍媚云阙,而体质存焉。若遒丽居优,骨气将劣,譬夫芳林落蕊,空照灼而无依;兰沼漂萍,徒青翠而奚托。是知偏工易就,尽善难求。”这一段话真是美极了!言辞优美,想象丰美,而且还言之有物。无论是从书法理论的角度,还是从文学的角度,都是极其富有魅力的,孙过庭的文学素养,驾驭文字的功力,也是一流啊。孙过庭的草书用笔精妙,十分讲究,和他的书法理论,也可以互相印证,互为映照。刘熙载《书概》中写道:“草书尤重筋节,若笔无转换,一直溜下,则筋节亡矣。虽气脉雅尚绵亘,然总须使前笔有结,后笔有起,明续暗断,斯非浪作。”对照孙过庭《书谱》书迹,可以体会刘熙载所说的特别精彩透辟,值得玩味。沈尹默论述二王笔法,曾说到:“在陈隋以来,号称传授王氏笔法的诸名家遗留下来的手迹未经摹拓者尚可看见,通过他们从王迹认真学得的笔法,就有窍门可找……不可株守一家,应该从各人用笔处,比较来看,求其同者,存其异者,这样一来,对于王氏笔法,就有了几分体会了。”从孙过庭的墨迹里,可以窥到二王笔法的奥妙,无论是从技术层面上还是从气息、韵致上。尤其是王羲之的笔法,在孙过庭《书谱》和《草书千字文》里有着精准的传承,试着把王羲之的《二谢帖》、《得示帖》、《频有哀祸帖》等帖和《书谱》、《草书千字文》墨迹对照一下,就可以体悟其中的妙处,看出其中堂奥。像用笔的使转、筋节,书写的节奏感,等等,可以说丰富而微妙。(当代书家亓汉友先生节写的《书谱》)但孙过庭的书法也并不是字字佳妙,《书谱》里的有些字,线条质量不高,也许正应了《宣和书谱》中的评论:“作草书咄咄逼羲献,尤妙于用笔。……过庭小字书乱二王,盖其似真可知也……然落笔喜急速,议者病之,要是其自得趣也。”评价还是特别中肯的。我临写《书谱》多年,但是断断续续,临写也是选临,也曾经很想通临一遍,但经常临写不下去,症结就出在《书谱》里面有些字我不喜欢,不符合我的书法审美,不像写王羲之的《黄庭经》、《兰亭序》等碑帖,感觉字字都精美、精到,通临过许多遍,至于选临、精临,不知有多少遍。孙过庭曾说:“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通会之际,人书俱老。”人书俱老的境界最是难得,遗憾孙过庭盛年而卒,倘若天假以年,孙过庭在书法理论和书法上应该会有更卓越的成就。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gucaoa.com/jgcrybw/11883.html
- 上一篇文章: 它常被误认为是夏枯草,人称破血丹,是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