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上,宁夏海原县的书法家潘志坚的行书、草书一起入展,成为当届国展上为数不多的多体作品入展的书家。潘志坚是个80后,但他的作品早在年就入展九届国展,并在年入展十一届国展。除此外,他还在全国第二届册页书法展上获得最高奖。

潘志坚在教学

潘志坚,年出生在曾有着”苦甲天下”之说的”西海固”海原县一个农民家庭,自幼对书法情有独钟、兴趣浓厚,书法基因是刻在骨子里的。小学即提笔学写毛笔字,没有刻意想成为书法家,朴素的愿望是,把毛笔字写得规范、得体、美观、大方。

潘志坚12届国展入展作品

随着年龄的增大,家庭生活压力和痴迷书法使他陷入两难境地。性格倔强且从小养成良好生活伦理的他没有妥协,断然告别家乡,走进首府——银川市。自此,正式拉开了自理生活和追求书法艺术的漫漫长路。

枯燥的手法、技法练习,令许多怀揣书法梦想者心生畏难、厌烦情绪,以致放弃持守,由兴而为甚至半途而废。同样有此“成长中的烦恼”的他亦不止一次叩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这么辛苦的练字呢?

潘志坚书法

对书法有着理性预期的他深知,世上没有突如其来的功成名就,从”抬桌子”到“台柱子”并非唾手可得,从书法爱好者到书法家更非一步之遥。因此,练字成了他生活、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修课。

打工期间那些岁月的日子令他难忘。白天,为工薪日复一日上下班,晚上,晚复一晚舞笔弄墨,有限的工休、节假日更以笔墨为伴。那时似乎有使不完的劲,最留恋的地方是陋室写字台。别人有烟瘾、酒瘾,他有墨瘾。

潘志坚书法

潘志坚的书法始终走的是一条自我加压、自我挑战、自我突破的必经之路。没有人知道他一路历程的艰辛、酸苦、坎坷,浸透了多少发愤的墨水与汗水,只知道他参加全国书法展览次次获得令人赞叹的佳绩。

自年首次参加四年一度的全国第九届书法赛后,因故缺席第十届,其后第十一届、十二届参赛从未失过手。特别是第十二届参赛将他的书法成就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成为全国行、草两件作品同时获展的极少书法家之一。

潘志坚12届国展入展行书

潘志坚入十二届国展的两件作品各展风采,行书结构严谨、板正硬朗、筋力内含、疏朗别致,尽显动感、韵律,达到较高艺术水准。草书作品,既严守法度又任意泼墨、取势跌宕连绵、分布错综复杂、合纵连横、虚实相生、气贯通篇,表现出磅礴意象之美,体现了很高的艺术造诣。

中国书协草书委员会委员王大禾点评他的草书时说,今人投展小草而作大幅书屡见不鲜,潘志坚的这幅草书用笔富有弹性,映带自如,衄挫之间激情飞扬;行间着意于字组粗细、浓淡、虚实的渐变和对比,使得笔墨层次丰富;通篇疾驰奔泻,跌宕起伏,一气呵成,颇见气势。

潘志坚12届国展入展草书作品

中国书协草书委员会委员刘宏卫则说,潘志坚的草书有天然之趣,应为偶然得之,其书法以张旭古诗四帖为基,间有孙过庭《书谱》笔意,信手天然,无拘无束,气势鼓荡,游刃有余,其中趣味,若花中之光,竹间之影,惊蛇入草,若复为之或不能得。

人生因进取而精彩。年,潘志坚以中卫籍特殊人才被市委引荐文联专门从事书法艺术的弦扬、普及工作,结束了他漂泊不定的书法生涯,自此有了质量不菲的“饭碗”。调入文联后,他依旧保持着不变的谦虚、低调,一以贯之的坚持每天伏案练字,孤独地进行着坚实的艺术探索与精进。

(部分文字采用自万慧先生文章)

潘志坚书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gucaoa.com/jgcrybw/107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