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口式中央公园的倾情开放
四海公园景观升级设计效果图 蛇口式中央公园的倾情开放 访谈主创设计师刘沁雯 大力采写 民众特别钟爱的中秋节这天,位于蛇口中心的四海公园,重修告竣,完美如新地倾情开放! 是的,开放。不仅指重新接纳游人,更是因完全去除了任何围栏,从任意角度都可以迈步进去。 期盼已久的蛇口居民,男女老少纷纷来到园中,在草坪铺了垫子享受美食,在湖岸轻松地休闲赏月,性急的锻炼者已经在新铺的湖蓝色步道上跑起来。 这些人会清楚记得旧园的模样,也会不由自主找寻熟悉的感觉;同时或许像我一样惊喜连连。 两年多前我搬来蛇口的时候,租住在老旧学区房,希望在周边转转找个舒展透气的地方,于是走进了四海公园。 最初感觉是,在一片成熟的城区,还有个“自然乡野”的公园。地面是裸露的黄土,另一些地方又是没膝或半人高的杂草灌木,不清澈的池水边恣意生长着树的枝干。四处想坐下来的地方不大好找,即使有,也多被带宠物的人占用了。 比较奇特的是,这不算大的公园里有片难得的荔枝林,而且仍然结果累累,据称共有棵荔枝树。林荫下是些不规则的空地,也不便漫步,多被几拨广场舞的人占有了。 我在上上下下高低不平的路上走了半圈,在湖岸被蚊子叮了几口。即便如此,我注意到这片人工池水的公园,在湖面布局的打造上其实颇具匠心,形成了三处湖区和绵延的湖畔曲线,特别是以九孔拱桥和玉带小桥作为区隔与联接,明显借用了京城颐和园的造景。 当然,这座建成于三十多年前的公园,在蛇口人心目中的位置是可想而知的。当初开建的时候,蛇口工业区的员工都来义务劳动。袁庚说了句话,公园边上只许放公共项目。 假如问起十个蛇口人,估计至少有九个对四海公园保存了难忘的记忆和情感。在这里,有人留下童年的奔跑,有人留下初恋的絮语,有人暂避城市的喧嚣…… 即使如我这样的蛇口新人,也会流连或想起湖畔的蒙蒙细雨,会驻足欣赏老树下萨克斯的乐曲…… 蛇口是个什么地方?是个忽然破土而出,影响波及华夏的地方。蛇口人是谁?来自四海的人,开拓这方热土,同时开拓自己的人生。于是,把这些人亲手建造的公园命名为——四海。 四海汇聚,成一佳园! 几天前,在园中修葺一新的岭南风格院落里,我有幸遇见四海公园景观提升工程的设计团队,他们来自深圳园林规划设计院的创新研究院。 主创设计师刘沁雯,很年轻。对于钟爱四海公园的蛇口人来说,我们可以在这里听她来聊一聊设计的思路,就像为我们做了一次很有发言权的导游—— 蛇口之心,三十而立 我们三年前接到这个公园设计任务的时候,刚好它是三十年了。先来现场走了一圈,看到使用的人非常多,人流量很大。 同时也看到,实际上很多人找不到自己的活动空间,使用起来不方便,包括原来的进出入,很受制约,没有无障碍通道,有的地方婴儿车要在台阶搬上搬下。厕所已经老旧,园区地面不平整,还有许多断头路。我在设计之前,反复来看了二十多次。 设计团队工作照中间指地图者为刘沁雯 我不是蛇口人,第一次到四海公园就是来看现场,当时觉得这个公园的生态感特别好,有些东西很旧了,能感觉到已经存在很长时间,但是很打动你。 我们走到这些小场地的时候,会看到那些人好像很开心,但是又会替他们感到遗憾。比如说坐凳,可能就在一个小路牙上,或者就在地上铺个毯子;出入口还要爬台阶,我看他们抬着婴儿车。人们很喜欢很需要这个地方,但是使用起来又不那么方便。所以觉得正好是我们该起作用了,确实到了这个时候。 四海公园有这么大一个水体,像这种内向型的滨湖公园在深圳很少见,所以它是蛮特别的,尤其又是在蛇口这个地方。 我们形成的思路是,根据它的现状推演出解决和提升方案,做一个全龄段的中央滨湖公园,所有年龄段的人都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空间。 之前它是比较封闭的,虽然是城区公园,但实际上和城市有些割断,与城市间缺少渗透关系。以前在这里走的话,会发现四周一圈全都非常密的围起来,既看不到公园里面,也不方便走进去。 我们的第一个角度是,首先公园应该有一定的厚度。也就是说它的外围空间,应该是多元的构成,人们可以通过入口和各种小步道进来;第二个角度是在文化记忆上,因为这不是个新的公园,它已经有三十年的基础,不能抛弃以往的文化记忆。所以我们的升级定义是:蛇口之心,三十而立。 我们来现场勘踏有二十多次,每次早上来,中午来,晚上来,有时会一整天,发现不同人群在不同地点有不同的活动方式。看人的流动、数量、年龄段的数据,把这些记录下来,其实就是作为指引设计的一种依据。做了调查问卷,对于现在的人来说,希望还有些什么样的功能?哪些方面需要提升?也是我们设计的出发点。 有几个特点比较突出。一是人群的活动围绕着湖面展开,有人喜欢在湖边吹奏乐器,喜欢坐在湖边看风景,包括在湖边乘凉、下棋、打牌。另外一些方面的活动,属于在路和湖之间,这个中间地带也承载了许多活动。 我们希望让人们过往喜欢停留的这些空间、活动方式、文化印象留下一些痕迹,在改建之后能够重新找回这些记忆。用一种蒙太奇的手法,把过去的片段与现在的场景重新联接在一起。比如金牛还是过去的金牛,但人是现在的人,有新的价值,在这里发生新的片段。 我们对金牛做了加固,表面进行保护性翻新。现在我们在金牛的对角位置,有个观景的平台,可以看到金牛和它后面的城市背景线,城市天际线,可以看到“春笋”。这其实是一种城市参与感,看到城市成长的过程,看到城市风貌的变化。 碧水之涌,开放之界 我们设计的一个界面,叫作“碧水之涌(音chong)”,是作为滨湖界面的完全展开。有蜿蜒的滨湖栈道,一些开放的观景台,还有杉林下面的小舞台,可以有人在那里吹萨克斯啊之类的,营造了一种合适的空间。 设计师自己的一个游园视角另一个界面,叫“活力之环”。是城市界面与湖水之间的一带,这里有儿童活动区、阳光草坪、茶室的庭院、漫步跑道,还有荔枝林的活动空间。这些更偏向于休闲,可以在这里随意做什么,聊天、下棋、野餐。这些空间是非定义的,想在这里做什么,以什么方式去用它,都是随心的。 还有一环是靠近城市的界面,我们叫“开放之界”。现在来看这个公园,很多地方可以走进来了,完全开敞,跟周围融为一体。 其中有些觉得挺诗意的小空间,也是我们有一些琢磨的地方。比如以前的游船码头,由于水面不大,加上生态性的考虑等原因,已经多年不用。但这个码头我们保留了,码头旁边有两棵榕树,一起框景下来,意境非常好。榕树像云一样托着码头,做了岭南风格的立面处理。 水下森林,循环净化 深圳的滨海公园很多,而像这样的滨湖公园很少。提升的一个主要方面是水质的处理、水环境的改善,采用了生态环境处理的做法。 水环境净化处理系统 现在大家可以看到这个湖底,我们的定义就是像一座水下森林,种了苦草一类的藻类,构成湖体的基底。还会投放新的鱼类,构成完整的生态循环,这样水的净化能力就比较强了。 布置在水下的植物会让水越来越净化,它们不会自己蔓延。放在水里的包括这些植物、浮游生物及水生动物,都是特定的,循环性的,有利于改善水质。 在植物上做得比较多的是滨湖的生态性处理,种下的两层植物是有讲究的,让水经过这两层植物。水岸的植物选用,主要是考虑净化能力强的水生植物。挺水植物密密麻麻种好之后有两个梯形,地表径流下来以后,首先会沉沙过滤,再进到湖里。在北边,水从两个梯台下来,也是为了增加水的活性。 藏在水下的泵房让水可以循环,抽上来进行消毒,有一套净化系统。随着时间的推移,要保持水质就要做好管养,定期把杂质清理出来。 保留乔木,去属性化 四海公园原来就有棵乔木,当初的景观设计是很专业的,它的乔木基底已经非常好,配比也非常合适,所以我们没有过多地去动乔木。包括它的落羽杉林和荔枝林的过渡与变化,在这边看那边,或从那边看这边,都是非常美的。 我们把中间层次做了梳理,增加开花的植物。湖心岛这片是重新梳理了乔木,现在有更多的开花性植物,只是还没到花期,春天的时候会形成像桃花岛一样的感觉。到了秋冬,可以欣赏落羽杉林的变黄变红,这也是它原来就具有的机理。 现在感觉通透性会比以前好了,因为把中层过密过乱的矮一些的植物清理了,就是我们说的“开放视界”,让你的视界可以浏览到公园的很多地方。 荔枝林是它原来的一大特色,原有的荔枝树是建园之初从附近移栽过来的。现在差不多还是这个数,只是对个别坏死的或挤在一起的进行了整治。荔枝林下面的改造比较明显,原来是裸露的土地,现在进行了铺装和美化。 荔枝园区隔成了随意的休闲空间 我们的一个出发点是,大家都有共同享用这个场地的权利。希望去属性化,不应当让某个地方变成一种专属,然后别人呢,只能绕着走。 以前是单方面的,比如广场舞,基本上把场地占满了,孩童、青少年、老年人在其间没有自己的位置。现在切隔一下,广场舞靠外围一点,荔枝林这片有些小的场地,各年龄段的人都得到休闲空间。之前我们早上来看到的是一个活动,下午来也是,晚上来还是,而那些带小孩儿的只能在边边角角的地方,铺个小毯子坐在硬地上。现在就不用了,可以坐在草地上,也可以坐在树林间。 湖心亮点,穿林赏湖 夜景的基调上,采用了暖白色调光源。主要的一个灯光亮点在湖心岛,配合古亭,亭子以前也有,拆了重新做成更符合岭南的审美风格。围绕这些古亭,包括坡屋顶、古瓦上做了泛光效果;顶坡亮了以后,可以在公园各处看到这几个点亮的地方。另外就是桥的水雾,喷雾系统和桥的灯光形成一种意境。 夜游园时在荔枝林下会注意到,坐的台子侧面有萤火虫般的黄色透光效果,这是运用了新型材料,透光混凝土板。 近看湖心亭,远看春笋 增加了蓝色跑步道,配上宽条白边,在园里穿梭,我们定义叫“穿林赏湖”;穿行林下,或漫步湖边,有不同的场景体验。现场踏勘的时候,我们就看到四海公园有这个需求,很多人喜欢早晚跑。 在宠物方面,四海公园人多,小孩子多,宠物一旦管不好的时候,会影响大家的安全。我们做了有特色的宠物空间,里面有宠物活动设施,有宠物喝水的地方,人也可以坐在那里休息,包括有一些宠物社交。 设计师提示,台子下面采用了透光材料 成本效益,细节为王 成本效益的控制上,从出发点来说,就是愿意在哪一部分上花的比重更大。比如我们在做地产景观的时候,会讲究造价平衡,把更多的钱用在哪里,这是初期考虑的问题。同样在公园的项目里也会面对这个问题,我们从造价平衡来说,用的比重大的一个就是水环境。四海公园的水面占比高,水体是作为它核心的一部分。 另外是栈道的搭建,采用了更耐久的新材料,还有儿童区的环境,这些费用可以说是排在第二层。还有第三个层面,就是各种配套设施。包括卫生间的建造级别是很高的,不仅环境好,而且智能化,站在门外可以从屏幕看到里面哪一间是否在使用。 许多人一眼猜不出这是卫生间 尽可能把钱多用在对民众服务价值的提升上,最终是人来使用,所以人的使用关系是比较重要的,包括环境、美感的提升。所以,材料好不好,是否耐久;用起来好不好,是否方便,这些是首先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gucaoa.com/jgczz/8434.html
- 上一篇文章: ldquo梅rdquo丽龙山这
- 下一篇文章: 崇明苦草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