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白癜风哪个医院最好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二、原穴、络穴的临床应用

1、原穴

原穴即脏腑、经脉的原气输注、留止之处。原有本源之义,与人体三焦的原气关系密切。《难经·六十六难》说:“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原者,三焦之尊号也。”原气为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导源于脐下“肾间动气”,关系着整个机体的气化功能,借三焦的气化作用输布全身,对促进六脏六腑的生理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每条经脉都有一个原穴,总共12个,故称“十二原”。其中,阴经的原穴也就是五输穴中的“输”穴,即“以输代原”。《类经图翼》称之为“阴经之输并于原”。阳经脉气盛长,于“输”穴之后另有单独的原穴。

原穴均位于四肢腕、踝关节附近。可以反映相应经脉、脏腑的病变,调治本经寒热虚实诸疾。《灵枢·九针十二原》篇说:“十二原者,五脏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又说:“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主治五脏六腑之有疾者也。”《难经·六十六难》说:“五脏六腑之有疾者,皆取其原也。”表明内脏有病,可在原穴显现出某种反应,从而借以诊查内脏疾病。原穴可以直接反映脏腑的病变,对本脏腑、本经脉及其连属的组织器官病症,既有诊断价值,又有治疗作用。由于原穴与三焦的气化功能活动密切相关,三焦是原气之别使,它导源于脐下肾间动气,输布全身,和内调外,宣上导下,关系着整个人体的气化功能。

刺灸原穴,可以和内调外,宣上导下,通达三焦之气,调节脏腑功能,促使阴阳平衡。总而言之,原穴对本脏腑、本经脉的急慢虚实证均有较好的调治作用。所以,《灵枢·九针十二原》篇在论述原穴的治疗作用时说:“五脏有六腑,六腑有十二原,十二原出于四关,四关主治五脏,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

肺原太渊心神门,心包之原是大陵;

脾原太白肝太冲,太溪为原本属肾;

大肠合谷小腕骨,三焦之原阳池深;

胃原冲阳胆丘墟,膀胱京骨跖外寻。

2、络穴

络穴即联络表里两经的腧穴,也是表里两经经气相通的部位。络有联络、网络、散布之义。络穴也即“十五大络”,又称为“别络”,故《灵枢·经脉》篇中称某一经脉之络为某经之“别”。张志聪在《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中解释说:“所谓别者,言十二经脉之外而有别络。”十五大络是最先从经脉的络穴上分出来的最大络脉。十五络是由十二经脉各分出一络,另外加上任脉之络、督脉之络、脾之大络共同组成。其具体名称,均以十六络穴的名称代替,如手太阴肺经的络脉叫“列缺”;手阳明大肠经的络脉叫“偏历”。

十二经的络穴均位于四肢腕、踝关节以上,肘、膝关节以下,起互联表里经的作用。脾之大络大包穴位于胸胁,任脉之络鸠尾位于上腹,督脉之络长强位于尾骶。这样,十四经脉的气血通过络穴散布周身。

络穴在生理上联络表里两经,在治疗上就可以治疗表里两经病症。《针经指南》中说:“络脉正在两经之间,若刺络穴,表里皆治。”说明络穴的主治特点,在于治疗表里两经的病变。例如手太阴肺经络穴列缺,既治本经的咳嗽、气喘、咽痛,又治手阳明经的头项强痛、牙痛、面瘫。足太阴脾经络穴公孙,既治本经的腹胀、泄泻,也治足阳明胃经的胃脘疼痛。

十五络穴均有各自不同的主治病候,当十五络脉气血异常,出现相关的病候时,都可以取相应络穴加以治疗。例如手少阴心经之络,实则胸膈支满,虚则不能言语,可取其络穴通里,虚补实泻;足太阴之络,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可取其络穴公孙,虚补实泻。在《灵枢·经脉》篇中,十五大络都各有与表里两经相应的虚实病候。由于十五大络与十四经脉的气血是融为一体的,所以,它们反映出来也就基本上属于十四经脉病症的范畴。例如足太阴之络“实则肠中切痛,虚则鼓胀”与脾经病症相似;足少阴之络“实则癃闭,虚则腰痛”与肾经病症相似。

表6-5十二经脉原穴与络穴表

经脉

原穴

络穴

经脉

原穴

络穴

手太阴肺经

手厥阴心包经

手少阴心经

足太阴脾经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阴肾经

太渊

大陵

神门

太白

太冲

太溪

列缺

内关

通里

公孙

蠡沟

大钟

手阳明大肠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太阳小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少阳胆经

足太阳膀胱经

合谷

阳池

腕骨

冲阳

丘墟

京骨

偏历

外关

支正

丰隆

光明

飞扬

中医针灸、方药免费学习,请加48,注明“学习针灸”,邀您入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gucaoa.com/jgcxw/7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