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医院重庆哪家好 http://baidianfeng.39.net/a_yqyy/140104/4322073.html
南湖公园。南报融媒体记者冯芃摄

水域面积4.1万平方米左右的南湖,当下成了鸟儿的乐园。

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戴建华副教授领衔进行的南湖公园冬季鸟类调查报告结果显示,这里冬季分布的鸟类多达41种,其中不乏对水境比较“挑剔”的水鸟。

“水质优、环境美、植被丰富,是鸟类集聚于此的最重要原因。”戴建华表示,随着天气变暖,越来越多夏候鸟陆续回归,鸟的种类数量将更多。

10次冬季调查,发现鸟类41种

  3月22日,告别持续的阴雨,南京迎来久违的蓝天。蓝天下,远眺波光粼粼的南湖如一颗闪耀的珍珠,湖面上,黑水鸡、小白鹭等自由嬉戏、觅食,不时扑腾着翅膀亮开嗓子尖叫几声;水面下,轮叶黑藻、苦草、狐尾藻等水生植物随着水流摇曳着,一群群鱼儿自由穿梭其间。正在南湖里觅食的白鹭。戴建华供图   南湖冬季鸟类调查在今年1月1日—3日进行,采用动物生物多样性监测最经典的办法——样线法,调查团队围绕南湖公园游览道及林间小路进行观测,并利用GPS对样线的起点和终点进行定位,记录调查路线。   最终的调查结果显示,南湖公园冬季分布有鸟类41种,隶属于8个目22科33属。其中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的鸟类有黑鸢、斑头鸺鹠、画眉等。“观测期间,两次见到黑鸢在南湖上空盘旋,而斑头鸺鹠则每天在早晚发现栖息于湖边柳树上,领域性较强。”戴建华介绍。   调查还显示,南湖公园内的鸟不仅种类多,数量也很多,其中野外分布的37种鸟类10次调查共发现只,白头鹎数量最多,最大种群只。还有9种笼养鸟类,包括白头鹎、鹊鸲、红喉歌鸲、画眉等。

正在树上“放飞自己”的北红尾鸲。戴建华供图

  “鸟很聪明,在迁徙过程中发现下面有适合生存的水域或丛林环境才会停留下来,生存繁衍。你看,在水上不时扑腾的黑水鸡,全天候生活在水中,如果水质不够好,重金属、农药等都会在水草、鱼等鸟儿赖以生存的食物身上富集,长期采食这些食物,对它们的健康会产生严重影响,更别谈繁衍后代了。”戴建华告诉记者,他闲暇时经常在市区各个公园湖泊观鸟,南湖是经常光顾之地。调查显示,南湖优良的水质环境已吸引了24只黑水鸡等定居。眼下正是它们的繁殖季节,他这几天已经观察到好几对有了求偶行为。   

打造“水下森林”,实现生物多样性

  记者在南湖公园北门一侧的展示墙板上看到,南湖公园在年启动综合改造,于年1月建成并对市民免费开放。近年来,南湖治理水体环境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过。   “治理初期,对南湖湖底进行全面的底质改良,创造出构建水下生态系统的基本条件;中期,选用季节性与观赏性适宜的水生植物来搭建水下生态循环中的主体,包括苦草、轮叶黑藻、狐尾藻等沉水植物,以再力花、美人蕉等挺水植物,丰富了水生植物的多样性;后期,水生植物生长势头良好,就向南湖内投放定量的黑鱼、鲢鱼、环棱螺、黑壳虾等水下生物,水下生态循环系统得以进一步完善。”南京禹贡市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河道管理科副科长丁熠华告诉记者,因为“水下森林”的原因,大量的水草水体“溶氧”指标最高时能达到10以上,这是很多一类水都无法达到的指标。南湖公园。南报融媒体记者冯芃摄   “南湖公园鸟类种类多,还与公园内丰富的植物配置有关,除香樟、悬铃木、栾树等乔木外,还有一些禾本科植物竹类。丰富的植被除了为鸟类提供了繁殖、栖息、隐身场所,香樟、女贞、槐树等植物还为鸟类提供了越冬食物。”戴建华认为,南湖公园内的鸟类肯定不止41种。

“1月份留在南京的为冬候鸟和留鸟,夏候鸟此时观测不到。春天时夏候鸟会返回南京,而一些冬候鸟亦会离开南京飞往北方,因此,春天时南湖公园的鸟类种类会有变化。只有完整观测完四季鸟类的分布,才能对南湖鸟类资源进行分析。”

  为“摸清底细”,南湖公园鸟类的调查分4次进行。下月初,戴建华团队将启动第二轮调查。

管好岸上污染,部分水质指标达到一类

  记者了解到,南湖一池好水,除了精心构建了完善的水下生态,也管好了岸上的污染源。近年来,南湖周边小区全部实现了雨污分流,通往南湖的污水排口全部被截断,“可以说,没有一滴污水进入南湖。”丁熠华介绍,根据监测,南湖水质氨氮、总磷、总氮等指标皆达到三类水及其以上标准,好几个指标已是一类水指标,“水质越来越好,我们积极引进的对水质挑剔的8只黑天鹅不日将正式亮相。”夜鹭也成为南湖的“常客”。戴建华供图   “小小南湖,成了鸟儿乐园,证明这些年南京治理环境尤其是水环境的功夫没有白费。”南京市水务设施管理中心主任金勇军表示,污染在水里,根子在岸上,三分靠工程整治,七分靠科学管理,他们今年还将下大力气管好重点排水户,利用信息化大数据平台,进一步加大监测监管力度,在5G赋能下进一步推动无人机巡河升级。实行问题清单实时推送办理,试点智慧井盖建设,对污水漫溢风险点进行感知探测提前预警等,通过一系列举措提升源头治理成效,保障城市河湖长治久清。

内容来源:南报融媒体记者顾小萍

图片来源:南报融媒体记者冯芃;戴建华

责任编辑:南报融媒体编辑尹淑琼

点亮“在看”

让更多人爱“宁”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gucaoa.com/jgcxw/6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