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饶介书法作品考辨成果还处于初级的阶段。已有确切书写时间的七幅作品未进行考证,对无法确定具体书写时间的作品未系年。将《韩愈送孟东野序柳宗元梓人传合卷》、《蕉池积雪诗》、《中峰幻柱像偈》、《题百尺梧桐图》进行考证可以对其余未系年的作品,通过书风演变的趋势提供时间点;而对未确定具体书写时间的作品系年,不仅可以更加清晰饶介书法风格的发展脉络,还可以为鉴定其作品的真伪提供可靠的参考因素。

《湖州迎僖门天佑三年碑》右碑在迎僖门城闉,文十行,行十六字。有“年丁酉春三月二十四日摄守饶介书”。丁酉年也就是天佑四年(),和下文中《湖州迎僖门天佑四年碑》为同一年所立。此记为张士诚为潘元明左丞镇守吴兴所作。饶介于正书篆额“吴兴临湖门记”六字,不同于赵孟楷书的长高宽窄,其字形偏向于平扁,点划干瘦有力,更偏向于康里子山作品《跋宋拓定武兰亭》中虞世南楷书的样貌。饶介在此基础上变化为敦实严肃的楷书风貌,影响到元末江南地区文人墨客的书风。

以上二碑,俞君恒农拓,交赵君蕖裳转寄,赵君函称:临湖门系北门,十八年二月城已拆去,是碑于乱石中得之,弃而复存,是有天幸。止叟记。

文中的“十八年”应为民国八年()。此碑是晚清举俞恒农人从乱石中捡出并制成拓片保存至今。

《湖州迎僖门天佑四年碑》右碑在迎僖门城闉,文十行,行二十一字。文后落有有“四年丁酉三月初三日记,摄守饶介为文并书丹”。此碑为天佑四年()左丞相潘远明筑城时所立,具有官方性质的碑刻。所谓书丹,为古时刻碑,先用朱笔在石上写所要刻的文字,称“书丹”。碑额由篆书所书“迎僖门记”四字,碑文为楷书所录。由于拓片的清晰程度略低,碑额上的篆书今年能分辨大概,也是存世唯一的饶介所书篆书,撰文中规中矩也是受到碑这种特殊的承载性质所决定的。这份为左丞相书写书丹的任务交予饶介身上,想必在时人中饶介的篆、楷也为佼佼者。

《韩愈送孟东野序柳宗元梓人传合卷》收刻于《三希堂法帖》二十四册。清代安岐《墨缘汇观录》册二《饶介草书韩柳文卷》中记录了纸本样貌,内容刻本一致,转录如下:

淡牙色经纸本,后二纸微黄,高八寸,余一丈七尺四寸。草书韩柳二文笔法流利学巙子山。前韩文首书送孟东野序,后柳文首书梓人传文,后自题九月七日,九成自崑山载酒来问字,且欲书诸作……不能答乃笑而书此,九成谓余酒未醒也。辛丑九月八日华盖洞酒史识。

《六艺之一录》卷三百五十九卷也有对此卷记载:

韩、柳文妙绝今古,送孟东野序、梓人传乃其尤者,元临川饶介之为易九成书,此盖有深意,不特自画之妙而已。

上文中易九成就是饶介同乡庐陵人士易恒。易恒在史料记载中有“九成”和“久成”两种叫法。清代孙岳颁《佩文棋书画谱》和清代吴升《大观录》均称其为“易久成”;至于“九成”则为元代人所称,其好友徐贲和谢应芳均在诗中书其名。所以“易久成”概后世人误抄所致。

文中所云饶介书此合卷时间为辛丑年(),乃张士诚入吴第五年。饶介醉后书此卷如倪涛所言“此盖有深意”。《送孟东野序》为韩愈送孟郊就任溧阳县尉而作的一篇赠序。

全文主要针对孟郊“善鸣”而终生困顿的遭遇进行论述,韩愈表面上说这是由天意决定的,实则是一种委婉其辞的含蓄表达,是指斥当时的社会和统治者不重视人才,而不是在宣扬迷信。《梓人传》是唐代作家柳宗元的作品。梓人指木工,建筑工匠。本文作者通过一个梓人“善度材”,“善用众工”的故事,生动形象而又合理自然地阐明了当宰相治理国家的道理。

二文均是劝戒国家统治者管理国家运用人才的方式方法,相对于身处吴中地区的饶介而言,张士诚并不是卷中所言不重视人才的领导,应是饶介暗讽气数已尽的元代朝廷。元代民族歧视和科举制度荒废,让众多有抱负的儒士庸庸碌碌不能为国所用,尽管一些江南的文人表现出一种极其消极的心态,可是大部分元末儒士受儒家忠君思想熏陶,坚持与国同亡。饶介同为文人不排除在外,但是至正二十二年的他已经迫不得已成为了叛国之“二臣”,只好收起心思“余酒未醒”书此合卷以表对元朝灭亡的情感。

《与经历元善书》,收刻于《停云馆法帖》第九册,排于与《致士行国士帖》之后。内容如下:

介再拜。適承许允借牛。谨令家人姚□去状领。犹望指挥发一健者。庶犁力不难也。恃爱干渎,计□不为讶。草草白事。饶介再拜白事。经历相公元善先生阁下。

这是一封饶介向元善借牛耕地的信札。信中饶介向元善借牛,还言“犹望指挥发一健者”,如此生活化的信件内容可见二者私交甚笃。饶介虽为朝中要员,但其经济水平如倪瓒《陈惟寅僦屋疏》中所言“素清苦”,只可向他人借牛以耕地。

饶介落于文后“经历相公元善先生阁下”的身份于《元史》中并未记载,仅有《松雪巢记》和《送周天夫序》尚存有元善的生平史料。饶介称其为“经历相公”。元代枢密院、大都督府、御史台等衙署,皆设有经历一职。在《送周天夫序》中记录到:“既临海陈基,与经历高君元善”,其中“高君元善”官职和名字都相匹配,此人应为饶介所说的经历相公。《夷白斋稿》中陈基为高元善居所所作的一篇记《松雪巢记》。

文中记录高元善为燕人(今北京一带),身居淮南行中书左右司郎中,虽然其地位、声名、权势在当地十分显赫,但他“室居委巷而不以为隘,地逼郛鄙而不以为陋”证其品行清高。另一篇《送周天信夫序》中透露高元善的职位是太尉府经历,与陈基、周信夫、都事王敬甫、断事官夏仲信、唐伯刚均为元同僚,都有交往。马玉麟《东皋先生事迹》也有“过高元善松云巢次次韵钱伯行”一诗。

由以上史料可知,高元善的活动时间范围应在元末,所交往的人员集中为元朝官员,饶介在信中亦称呼其为“经历相公”,二人来往时间应在饶介于元政府仕元期间。故此信札的书写时间段为张士诚入吴至正十六年()之前。

《七言绝句诗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亦收刻于《三希堂法帖》。王乃栋先生在《中国书法墨迹鉴定图典》认为:“此帖书法貌似饶介书体,亦能中峰行笔,但艺术格调不高,‘蚁、得、川’等字写得十分拘束,‘远想从’等字又一派俗态,全无饶介书法潇洒之意,当属明人临仿,疑品。”如若饶介此作为名人临仿,那么《张雨七言绝句》也不为真品,特记内容如下:

鸡犬茅茨接暝烟。平林如荠欲连天。急搜奇句无人赏。已堕飞鸿灭没边。方外张雨奉题。

年保利春拍《行楷书临帖》卷有溥佺所临:

鸡犬茅茨接暝烟,平林如荠欲连天。急搜奇句无人赏,已堕飞鸿灭没边。叠石为山小结亭,亭皋白水浸空青。要知鱼鸟忘情地,却是无声最可听。己卯春日,临张伯雨帖,溥佺。

从溥佺临摹《张雨七言绝句》比“原作”多了28个字。在清代王士禛《香祖笔记》中记录此诗是黄子久《青山隐居图》的题跋。虽然至今未见该画,但依据黄子久徒弟王翚所绘《青山隐居图》来看“叠石为山小结亭,亭皋白水浸空青。要知鱼鸟忘情地,却是无声最可听”符合对画作的描述。另外溥佺为皇室后裔,极有可能看到真实此卷真迹。再观《饶介书七言绝句》,笔姿闲静雅致,竟与明人董香光颇为相似。常见饶介法帖笔姿皆如斩斫杀伐,而此处却有难得的沉静。字势也易横为纵,转折易方为圆,点画推求姿态变化,显得妍媚了许多。明代行草的源流似可从此略见消息。相比同时代可见的饶介书法作品而言,这幅作品略显柔媚,点划也略显细弱。故如王乃栋先生所言“当属明人临仿”。

《题易先生所书诗帖》是饶介题于易先生《洛神赋》之后,内容如下:

二王已不作,乃得易先生。鸿雁行晴雪,龙鸾见太清。飞雲联复断,列树掩还明。千载连绵意,神胶自有情。鲁阴饶介书于苏州采莲泾之陶篷。

元代对赵孟书风的崇拜以临摹其作品为代表。通过饶介对《洛神赋》的赏评,不难看出易先生书风已与魏晋二王风貌相近。值得注意的是饶介落款为“鲁阴饶介”,这种落款方式在饶介作品中比较少见,常见有“华盖山樵”“华盖洞者”或是“饶介”等。饶介为江西临川人,史料记载也如此,在题洛神赋时留下鲁阴字样是因为其先祖原本生活在鲁阴,而后才徙居至临川的缘故。成廷珪也在诗中称其“鲁阴先生不得吃,隔屋大叫呼西邻。”《题易先生所书诗帖》因未能看到易先生所书《洛神赋》,且饶介所题字数较少,无法考证易先生身份,故只能利用已知系年的作品风格确定书写时间段。

是饶介在《五言古诗》、《蕉池积雪诗》、《题易先生所书诗帖》、《中峰幻柱像偈》落款。“饶介”应是他书法作品中使用率最高的两个字,从这两个字可以看出介叟的书写习惯。从最初的直接提取晋唐草法元素,到后来加快书写速度增添草书风貌,饶介一直在对自己的书法风格进行改进。直至最后,将今、章混杂,字字笔断意连,不再追求从牵丝中带有章法的贯气,饶介的书法风格才独立的呈现出来。《题易先生所书诗帖》中整体风格趋于后期沉稳老辣的样子,应为年前后所书。

《题兰亭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亦收刻《石渠宝笈初编》卷十。帖中内容如下:

兰亭序并圆玉印借来,幸付之。琴轸万勿惮烦,必致之耳。然欲剑合延平也。不觉喋喋。介白事。唯允乡姻。谨遣。

文中所提“唯允”即陈汝言,曾做过张士诚的藩府参谋。这封手札中主要叙述饶介想向陈汝言借《兰亭序》和圆玉印,如若能借给他这两样物品,允诺会帮汝言拿到想要的琴。信中“乡姻”并非指代二人是否有亲戚关系,但是二人同为江西临川人是不争的事实,落款写入“唯允乡姻”为这封手札平添了些许人文气息。

此外,饶介可见的存世作品中与陈惟允有关的书法作品还有《七言律诗三首》、《答陈惟允三首》,均是与陈氏兄弟游玩或是觞咏之纪念。饶介与陈二人不仅是同乡,还曾资助过二人,倪瓒《清閟阁集》卷一二《陈惟寅僦屋疏》记载:

陈惟寅甫与弟惟允闲居养亲,栖隠吴市,不耻贫贱,不乐仕进,熙怡恬淡,与物无忤。……江右同邑人饶介之为之僦屋,使得以安菽水之奉。而僦屋之资,则非一人所辧。饶君素清苦,又不欲以外事累人也。至正壬寅十二月九日,倪瓒言。

倪瓒从至正十五年()后“弃田庐”直到至正二十六年()九月,倪瓒的足迹大多在平江路城或其周围的长洲、吴二县境内。这些地区均为张士诚所管辖区域。在此期间,倪瓒同饶介及其周围的文人有融洽的关系。通过上文倪云林所记录,饶介帮助陈氏兄弟集资时间为至正壬寅年(),可判断在这一段时间之内,饶介与陈惟寅、陈唯允二人有着密切的联系,故《答陈惟允三首》、《七言律诗三首》、《题兰亭帖》三幅作品书写时间段应为陈惟寅入吴之年到饶介卒至正二十七()年之间。

以上六幅图的排列可看出饶介的书法发展趋势,从《五言古诗》到《蕉池积雪诗》再到《中峰幻柱像偈》,看似由狂放变为“规矩”,其实由初期对于各类草体生涩的混杂到老辣的过程。与陈汝言相关的作品风格更趋于饶介于至正二十五年()所书《中峰幻柱像偈》,故从书风上判断,这三幅作品应是在二十五年()前后所作。

《致士行国士尺牍》又名《抱疾衡门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特录内容如下:

介白。抱疾衡门。忽辱车骑枉顾。获瞻颜色。殊慰久怀。复一集亦足矣。第以不能走谒为慊也。牟粉秫浆。聊以为礼。虽不足具从人一供。倘勿以讶而留之。甚幸甚幸。干渎清严。馀俟面雪。不具。介再拜白。士行国士先生侍史。廿七日。谨空。

《士行帖》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亦收刻于《停云馆法帖》,收刻于《石渠宝笈续编》第三册,内容如下:

介再拜:衰病不得时面,殊悬悬。尔举令弟文已发,如见诸(误书点去)朱相、董公及众幕客,幸著一语,庶风水与舟相资也。非相厚善,言不及此,俟面为可尽耳。草草,不一一。介再拜。士行尉相先生契家。谨空。

张绅,字士行,胶州人(一作登州人),以上两封信均写给张绅。《抱疾衡门帖》称张士行为“国士先生”,《士行帖》称其为“尉相先生”,从书写风格上看二者不是同一时期所书,书写有先后。《士行帖》讲述饶介得病,不能与张绅经常见面,甚是想念。其中谈到“尔举令弟文已发”中“令弟”应是张绅弟弟张士明。《秘书监志》记:“张士明,由国子助教迁,至正二十四年()十二月上。”《秘书监志》乃是时任秘书监著作郎王士点、著作佐郎商企翁合撰,其中记录时间应该准确。有人认为两封信札均为饶介和张绅在吴中任职时所书,但至正二十四年仍在元政权中做官的张士明不可能需要饶介这样一个“二臣”书举荐信,则可知《士行帖》应在张士诚入吴之前至正十六年()所作。成廷珪在《居竹轩集》卷二《送张士行士明会试》记录了二人当年参加乡试的盛举:

山东秋榜得豪英,谁似君家好弟兄。四海宾兴得两举,七千乡贯占三名。

此次举办乡试的时间为至正七年(),故饶介欲推介张士明时间段仅为至正七年()至至正十六年()年之间,《士行帖》的书写时间同此。

《致士行国士尺牍》是饶介与张绅在吴中交往时所书。信中饶介告诉张绅自己身体抱恙希望能来看望自己,但因不能去拜见而感到愧疚,于是送上礼物以表歉意。书法风格上看,《抱疾衡门帖》提按的夸张以及点划粗细的变化都接近于《中峰幻住像偈》,行笔中行草掺杂,笔势连绵盘绕,元气流转。整篇书札气息流畅布白通透,虽草法连绵却不激不厉,文人气质。

饶介指巧腕活,拨挑、使转、提按都能做到圆融饱满,有游龙相。龙蛇都擅盘曲,而蛇失之细弱无骨,缺少筋力,故中国人皆喜龙相,龙相骨强筋健,盘曲而不萦绕。饶字纵横耿直有担当,曲直有法度,接续了羲之书法跃虎卧龙的神态。有了几分唐人气象。饶介此通书札在其流传于世的作品序列中堪属精品。如此成熟老辣的书风应是饶介后期作品,但碍于后期作品仅有《中峰幻柱像偈》,故仅可判定书写时间段为至正二十五年()前后。

《中峰幻柱像偈》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收录于《石渠宝笈三编》第六册,属元人杂卷,书于元顺帝至正二十五年()。王乃栋认为“此帖书法中锋运笔,圆润劲健,生动活泼,当为饶介真迹”。《中峰幻柱像偈》中所赞颂的为元高僧中峰明本。中峰明本俗姓孙,其祖父举家迁至杭州钱塘,其母亲出身于李姓家庭,乃东南地区的一代名僧。此偈饶介称其为“幻住”,源于中峰明本住在弁山,在那里修葺了第一处供静修的寺庙,并命名为“幻住庵”:

澄澄水境能现之幻体也,幻与环尽,觉与觉空,私僧所以悟及也……我曹出家虽依此如幻三昧而往,亦有所未无者,宜以幻住名之可乎?

至正二十五()年,饶介来到浙江湖州弁山看到幻住庵,感慨万千书此卷以颂中峰明本高僧。饶介书此卷时正好为患难两年前,想必当时的右丞极其羡慕中峰明本的处世态度。无论皇帝对其嘉奖或是文人对其称颂,中峰明本都不为所动,能够与世相隔,安心向佛。饶介的向往不能够直接表露,但通过作品能够窥其一二。

年嘉德春拍,《床楣楠木帖》不到一平尺拍出了56万的高价。有文评论“本帖尺幅虽小但气势不凡”“作品节奏性很强”还强调了“耳”、“当”二字有怀素神韵。王乃栋先生则认为此帖:“用笔忽粗忽细,时快时慢时分别扭,结构也松散无力,毫无生气。”与《宝贤堂集古法帖》卷十一中刻帖气息全然不同。刻帖是建立在帖之上,这两幅作品恰恰相反。比较中可看出,纸本反倒不如刻帖来的生动,甚至多字形态扭捏,筋骨不在。两幅整体对比,在草法上,文中“急”字写错,这种致命错误不应为饶介所犯;纸本在末尾少书“村叟老友任遣”六字,应是后人仿造;且此帖中没有书写感,字字矫揉造作,故应属赝品。《床楣楠木》刻帖带有饶介中期过度的风格。连带较多,中峰行笔提按并不明显,与《蕉池积雪诗》和《梓人传》相似,可以基本断定在至正二十年()前后书写。

《仿四家书》卷,纸本。饶介为张士诚宠臣,入明之后众多与之有关系的收藏家和墨客都想办法隐匿了和饶介的关系,所以饶介之墨宝,直至明代中叶,存留于世上者就已不多。清代高士奇《江村销夏录》卷一:“元饶介之仿宋四家书卷,初临右军,后更章草书诸葛武侯《隆中对》,与史中微有不同,故全录之。又草书《前出师表》全篇,文不录,末仿颜平原正书陈寿《武侯传赞》。”

汉室倾颓,奸臣穷命,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至猖獗。然于今日,志犹不息,君谓计将安出……天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至正二十又一年秋九月一日,书,芥叟。

《元饶介之仿四家书卷》至今未见真迹,在高士奇形容中饶介能书行书、草、草书、楷书,也可谓是诸体皆善了。这种表达方式也是较为大胆的,从饶介现有的书法可见,其传世作品主要以行草书为主,楷书作品仅有《湖州迎僖门天佑三年碑》碑额。饶介类似这样未见到的作品还有很多,除抄录古人的成制之外,多为个人题咏,因此也是文学作品。《真迹日录》卷三:“一峰道人写《赠曹云西沙碛图》,行笔细润,布景精微,是袖卷中之不易得者。

本身有钱鼒诗跋,后有张雨、饶介之、饶广孝、袁忠撤题咏,品与倪元镇《赠耕云画》卷相伯仲也。”《清閟阁集》卷八《和韵诗跋》:“乡贡进士顾崇善,持此轴求题。余阅之,乃中吴先进诸公诗画也。创制者,倪公元镇,诗而和之者,高公季迪,饶公介之、其上所书,则饶公笔也。三公皆名人,世难得其真迹,今并得之,是诚三绝。崇善旧从余游,余每爱其笃学有俊才,且好蓄古书画。虽然,崇善有大抱负者,建功立业,在彼不在此也。”王直《抑庵集》卷三六《题戴教渝所藏翰墨》:“右翰墨一卷,德清教谕所藏。自黄华老人至饶介之,凡八首。随行笔结字,人人不同,然各有一种风韵,则其人襟度可知。”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gucaoa.com/jgcxw/10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