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什么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http://www.zykyhs.com/

“美哉邢襄”系列文艺作品

年度获奖作品展来啦~

在这里遇见最美的邢台!

诗歌散文作品

配图:年度摄影获奖作品-绿美邢襄

冠军作品-《襄语乡音话邢襄》

获奖者:张顺兵

向下滑动查看

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外婆带着不满五岁的我,探望常年派驻邢台市织染厂石家庄办事处工作的外公。当时的办事处设在中山路人民商场对面的财贸招待所。黄昏饭后,外婆领我在街口游玩,我扶着路边铁栏,一双小眼晴捕捉着在老家不曾见过的省会繁华夜景,充满好奇。初夏黄昏,人行路上不时走动着相伴散步的人。玩过兴致的我有些倦意,看到旁边另一个冲着母亲撒娇的孩子,骤然勾起了想家的情绪,闹着要找妈妈,无论外婆怎样哄都无济于事。想到爸、妈送我们上火车时的情景,这个在心目中刚刚由陌生到好奇的遥远的省城,顿时又变成了一个令我无比失落的伤感之地,一股酸楚涌上心头,也催出了两串泪珠。

“您好!大娘,你们是邢台人吧?”一位陌生的年轻阿姨走到面前问外婆。

“姑娘,你咋知道?”

“我也是邢襄人(当时我并不知道“襄”,只是按“邢乡”来理解),一听您和孩子说话的口音就知道,咱们是老乡啊!”说着便抱起了正在哭闹的我。只记得那位阿姨很会逗,几句话便转移了我的注意力。其实,不仅仅是因为她的风趣,那时我虽不懂事,但分明能意会到阿姨声音里带着一种亲切。被她抱起的一瞬,我嗅到了一种家乡特有的气息。在眼前这片陌生的世界里,她那纯正、熟悉的邢台话,顷刻间暖化了一个儿童心中的忧郁。

“大娘,我下班先回去了。我就在旁边这个饭庄工作,有空儿带孩子来坐”,她指着旁边一个绿色大门的餐馆说。与一位邢台老乡短短几分钟的异乡邂逅之后,她骑上自行车匆匆而去。就这样,那个还没有被我完全看清的她,从我湿润的眼睛里渐渐消失在车流人海之中。

一次周末,我和外公、外婆外出回来,又累又饿,便走进那个阿姨所在的饭馆。那个年代一般是数量不多的国营饭庄,正值中午,四五个卖饭口都挤满了人。我们寻视几遍,都没能看到那位邢台老乡。“您好!您的米饭,请端好”,一个卖饭口里传出一声熟悉的声音。虽然饭厅里人声嘈杂,但那语音听起来却是恁般的清晰分明。这与众不同的声调音腔,并未引起餐厅里他人的注意,只有外公、外婆和我的目光不约而同地移向了那个窗口。我禁不住喊了一声“阿姨”。那个窗口里竟也随即应了一句亲切的回复,“老乡,你们来了!想吃点什么?”这样的用语与当今酒店饭馆服务套语无异,但我回想阿姨的亲切语态和温婉语音,却迥然不同。只是拥在窗口的顾客,挡住了我这个“小不点儿”的矮矮视线,这次依然没能看清阿姨的脸庞。不管怎样,走了老乡的“后门”,外公很快为我们端来了面条,嘴里还叨念着,“这个老乡说啥也不收钱,她自己把饭费付上了,说这次她请客。”这让我产生了一种童稚的印象:我们邢台老乡真好!现在回想,这其中包含的岂只是那三碗面条?

这是幼年的我对一个异乡相遇的老乡的所有记忆。后来外公退休回邢,我也多年上学,再没有到省会石家庄小住的机会。那位阿姨便只从我童年世界里一闪而过,没有来得及知道她的姓名和关于她的一切,甚至没有看清、记清她的样子,但她那口纯粹的邢台家乡话,却每每响起在耳边,成为我那个模糊不全的记忆里唯一清晰的亮点,而其中蕴含的殷殷乡情,每次想起都会温暖身心。

人在一个地方出生、成长,那个地方叫家乡,那里人的口音就叫乡音。素不相识的远行客,因为“异口同音”的乡语乡音,彼此就能瞬间感到一种共通和默契。乡音总能在言辞之外表溢出一种独特的气息,展现出同乡人相近的气质。很多时候,人需要为工作生活转驻他乡,甚至奔走天涯,有时也会因各种事务需要,不得不撇上几句“洋腔”,但“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还是一语道出了人与故乡无法割断的联系。这样的情感是除却乡音之外,任何一种语言方式无法表达的。对一个人来说,乡音最熟悉、最亲切。长大的我,逐渐对家乡有了深入的了解,不但知道了“邢襄”的诸多含意,更成为一名热心邢襄文化学习研究和文艺创作者。我的文艺作品里,总是习惯把邢台话乡音,谐称为“襄语乡音”,把羁客对邢台家乡深情,谐称作“游子襄情”。

时间翻到年初夏,我工作以来第一次出差,到省会石家庄参加某会。乘上火车的那一刻,脑海中便闪现了这个久违的省城,记忆中二十多年前的乡音也仿佛响得更加清晰。我很想再见到那位阿姨,用成人的感觉再次体味那段异地的乡情,也重新填补那段不曾完整的记忆。会议结束后,我专程来到人民商场的对面。那个绿色大门的饭庄,乃至当年很多其它建筑所在的位置,早已扩成宽阔的马路和街头绿化带。又是黄昏,华灯初照,我徘徊在省会的街头,却找不到当年的任何影子。

那真诚、淳朴、热情的襄语乡音再次在我耳边响起。二十年前的阿姨仍在省城工作,还是早已回到了邢台老家?我想,她大概也应过不惑之年了。后来的社会交往中,我听到过几位声音与她相似的女士,曾不禁冒昧地询问:“您在石家庄工作过吗?”像她却都不是她,我才恍悟,那只是相同的乡音,相似的襄语。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我也步入不惑之岁。这些年我一直还在寻找着……,没有寻到那位阿姨,也无法补全那次异乡偶遇的记忆,但成长在邢襄大地的四十多年里,有这清纯质朴乡音的声声相和,有这勤劳善良乡民的心手相助,那种亲切的襄情也变得更加淳厚温馨。那位阿姨不知是否也会记得多年前异乡相遇的小孩?我想,如果她再次在外地听到那襄语乡音,也一定会上前说,“您好!我也是邢襄人,咱们是老乡”。

连自己都一直不明白,一次偶然匆促而普通的异乡之遇,竟牵动了我多年的心绪。一个无法拭清的朦胧记忆,是心中多年的缺憾。直至有一天,我读到陆游的“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之句,突然有所感发。我所有的心结其实一直都含集、融化于那片美丽的邢襄热土。数百万家乡人谈笑风生的襄语乡音,唤绽了万朵梅花,这美丽风姿和阵阵清香不论散向何处,都在娓娓地诉说讲述这座年古都,“华北第一城”的沉厚文化和荣光历史;都在自豪地讲述这座崇德向善、和谐宜居的现代文明城市的动人故事。而我自己亦是其中一朵,那位阿姨也一定开在这树梅花中的某一枝。

多年来,我仍然在其中寻找,相同的气质、相同的音韵,我永远找不准她在哪里,永远也辨不清她是哪一个,但记忆里那句“您好,我也是邢襄人”却总是那么清晰、响亮。“您好”这个高频词,“邢襄”这个美丽的故土家园的名字,每天不知要听多少次、说多少次,但用邢台话讲出来就有独特的味道。我突然意识到,我多年寻找却怎么也找不到的“阿姨”,其实就是我们天天言出的“襄语乡音”,其实就是我们时时入心的“邢襄乡情”啊!于是,我就把用邢襄口音、邢襄腔味儿呼出的“您好,我是邢襄人”,这句最能包含邢台人真诚、淳朴、热情的襄语,读作我心中乡音的标准符号吧。我相信,我同样是“阿姨”异乡记忆中的“襄语乡音”。我把自己近二十几年里关于家乡的文论之作,汇称为《襄人乡语》,但愿那位阿姨有一天可以读到。我想告诉她:我们虽然各自不同,但都生于美丽邢襄的同一片蓝天之下,不论生逢何时、身处何地,都在用同样的襄语乡音礼赞我们的故土,我们的根……

这是我曾讲给过许多外地朋友的,一个关于我邢台家乡的,可能算不上故事的故事脚本。一位北京的历史学教授朋友回复我,“听你讲述了家乡的一个侧面,未从经济腾飞发展的直接描写,未有城市美丽外形的正面写真,这近似哲学式的‘襄语乡音’故事,如一幅简笔人物画,透出的是这片沃土上的人文情怀,恰让我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gucaoa.com/jgcrybw/78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