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大唐系列十这里有位气节如虹的石道
中科获平安医院殊荣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6169059.html三十八岁尽可死,栖栖不死复何年!徐生许下愁方寸,瘐子江关黯一天。蒲团小坐消客夜,独深寒泪下残编。怕闻谁与闻鸡舞,恋着崇祯十七年。傅山画像傅山作为明末清初以气节著称的反清复明领袖,在距驿站不到三华里的五峰山龙泉寺隐居达五年之间,与太安驿及门前的通京大道有着不解的情缘。故太安驿亦可称作中国历史上最有气节的驿站。有证为证:其一:清风吹不到,明月来相照其二:贫道初方外,兴亡着意拼。入山直是浅,孤径独能盘。却忆神仙术,如无君父关。留侯自黄老,始终未忘韩。其三:病还山寺可,生出狱门羞。便见从今日,知能度几秋。有头朝老母,无颜对神州。冉冉真将老,残编腼再抽。其四:生既须笃挚,死亦要精神。性种带至明,阴阳随屈伸。誓以此愿力,而不坏此身。世世生膝下,今生之二亲。莫谓恩爱假,父母爱我真。佛谓恩难报,不必问诸人。隐居太安驿成就了傅山的人格完整我们都知道,傅山先生大半生都处在一种叛逆郁志、深山隐居的生活。但是在寿阳太安驿五峰山一带的隐居生活,却呈现出了别样的个性舒张和形骸放浪。这从众多遗存在寿阳民间的字帖、画作,以及民间流传的故事中可以窥见端倪。傅山(~年),明末清初的书法家、学者、医学家。字青主,号真山,山西省太原市阳曲人。先生操履端方、大节弥高、风骨庄纯、道德馨懿。是明清之际一位一生没有做官、始终生活在民间的布衣学者、平民知识分子;是一位至今还活在平民百姓心中、在全国甚至国际上都颇有影响的文化伟人。画山水,风格古拙奇特,在书法绘画艺术甚至医学方面都有非凡的造诣。清代张庚《国朝画征录》卷上称傅山“善画山水,皴擦不多,邱壑磊珂,以骨胜。墨竹亦有气。兼长分隶书及金石篆刻”。同时,他又是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一座奇峰,被称为“清初六大师”,同时代人评价他“学究天人,道兼仙释,博极群书,时称学海””。康熙年间,清廷开博学鸿词科。有人举荐傅山,傅山先是称病推辞不授,后被强抬进京。在距京30里时,傅以死抗拒,誓不入城。无奈又被绑缚起来,抬至城内送往京城。不料在入住圆觉寺后,借口旅途劳顿,整日卧床,并临试告病。尽管如此,因负有重望,仍被授内阁中书。随有朝中官员前来说服,他仍执意不肯至午门叩谢。又是强抬,傅山望午门而为前朝抽泣,待见到康熙时,不仅不下跪,反挺直了腰板,当有人强制其下跪时,他趁势扑地,不再起身。这时有人借机圆场:“止,止!是即谢矣!”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先生扑在了地上,但却永远站立在了为世俗垂涎的皇廷那扇紧锁着的门前,从此一生清贫困苦,折难煎熬。由于坚持反清复明,所以他无意官场仕途,除了游历山西太原附近的许多山寺而隐居外,还曾多次往返或深居寿阳五峰山龙泉寺,与郭静中郭还阳道士同守寺观,常与附近百姓同生活,共事理,有着很深的平民意识和爱民情怀。五峰山是寿阳县城西南的一所寺庙,上下七层,檐窑结构,暗道相通,地地道道的道家建筑。傅山把这里辟为自己的书斋,悉心研学、博极群书,除经、子、史、集外,甚至连佛经、道经都精心览读,掌握了丰富的知识。崇祯十六年(年),傅山受聘于三立书院讲学。未几,李自成起义军进发太原,傅山奉陪老母辗转于平定、寿阳、太原。不久,起义军、清军先后攻占北京,明亡。傅山闻讯写下“哭国书难著,依亲命苟逃”的悲痛诗句。为表示对清廷,剃发反抗,并拜寿阳五峰山道士郭静中为师,出家为道,道号“真山”。因身着红色道袍,遂自号“朱衣道人”,别号“石道人”。朱衣者,朱姓之衣,暗含对亡明的怀念;石道者,如石之坚,意示决不向清朝屈服。而当地百姓却将他称作“龙池道人”。可见,傅山出家并非出自本心,而是藉此作为自己忠君爱国、抗清复明的寄托和掩护,保持了自己心性人格的完善与完整。《五峰山草书碑》尽显傅山放浪心性傅山先生的《五峰山草书碑》之所以成为五峰山龙泉寺的镇寺之宝,不仅因其婉转遒劲、团圆气贯、豪迈不羁、脱略蹊径、浑然苍茫、不见端倪、气韵连贯、磅礴夺人的精湛书艺,更在于其作品中缭绕错落形成反复重叠的圈状线条,连绵不断,犹如古树盘藤、龙腾虎跃、蛇行草伏、一笔而成,不但未感到繁缛,反觉得舒适轻快、自然流畅。其用笔圆劲连绵盘曲,提按有致又轻适,使转纵横,夭矫翻腾,有倨傲不可一世之概。此作堪称草书艺术的典范,更是傅山人格情志的具体体现。这年冬天,傅山经过五峰山龙泉寺拜见郭还阳,二人作彻夜长谈。《雪中过五峰道师留夜谈》一诗记录了这次晤谈经过:“山灵若相召,逢自长安来。红绿不到眼,寒山生玉苔。王倪经四问,鲍照失多才。静夜发微论,有身良可哀。”从诗中“王倪四问、鲍照多才”等用典中,看出傅山对当时社会形势骤变提出种种疑问,而郭还阳认为天不可回,人不可挽,劝他学习鲍照顺应时变,韬光养晦,反映了两人思想并不在同一个层次。从此之后,傅山穿朱衣,自号朱衣道人、丹崖翁、松侨、侨黄老人等,无不寓有对朱明的怀念和国破家亡的沉痛。并以行医作掩护,阳曲、寿阳、平定等地四处云游,解颐释怀,体恤百姓。五峰山的草书碑,是他放浪不羁的生活写照。傅山在五峰山龙泉寺居住过5年,其间他常为百姓写字作画,行医看病,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待师傅归真后,才离开寺院,云游天下。五峰山龙泉寺里保存着傅山不少手迹,《五峰山草书碑》[1]就是其中之一。其碑云:“擘原羅鶩拙,腰復墜驢疼。不謂中書管,猶如雍父春。水光財一畫,花眼又雙慵。斷續團圞構,枒杈艾納松。三杯忙上頓,一覺未療邛。回顧奔馳獸,旋駭竹木龍。為憐痂有嗜,能苦菜為傭。若作神符鎮,差消鬼市嵱。”好多书家都以为这是傅山论述书法艺术的诗。其实从字里行间扑面而来的却是傅山对于自己无力改变时局、人生苦闷彷徨而悔恨的心境描述。试想,对于一个索书的“郝先生”,再加上当时的处境,他是不会在此谈论什么书法艺术的。傅山先生为民医病具有极高造诣悬壶施诊、救死扶伤,乃天底下一等善事,故有董奉杏林、苏仙橘井的美谈。望闻问切、针灸刮痧以外,开方配剂、下药投石,或丸散膏丹,或丹浆栓片,自然少不了药方凭据为之。明亡后,毁家纾难、嫠不恤纬的傅山,曾于甲申、乙酉年间典当家产筹资反清复明秘事。之后,颠沛流离、望门投止的他,为维持生计,谋得寝食,曾以行医为业。他尤精于妇科,著有《傅氏妇科》,还曾在太原城开过一爿药铺。除去医术高明,妙手回春外,其医德更是为时人所津津乐道。民间所谓“字不如诗,诗不如画,画不如医,医不如人”的评价,未免有取舍失确之嫌,足见其医道与人格影响之深远。行医既是其谋生手段,也是他串联各地的掩护,其《霜红龛全集·无聊杂诗》中描述了这种生活的艰辛:“西邻分米白,东舍馈梨黄。食乞眼前足,医无肘后方。”因开方者为民间郎中、世传良医,方子需实用便识、立等可取,故药方多随意成形,不知不觉。字体行云流水,不施脂粉,呈草昧姿式、本来面目,却最大限度保留了字迹发生时代的普遍状态。如傅山这样的书法大家,虽是只字片言、一鳞半爪,但也被人们竞相收藏。富贵不能淫,那要看什么样的富贵,威武不能屈,那要看什么样的威武。男儿可以改姓,女子可以改嫁,戏剧可以改写,称谓可以改嘴,甚至文明可以转换,王朝可以瓜代,历史可以伪编,政策可以易辙,但总有一些本色实质、核心关键的东西是不能随意更迭调置、嬗变蜕化的,那便是人的精神、魂魄、良知、纲常,孟夫子所称“此之谓大丈夫”者,指的大概就是如傅山先生那样操履端方、大节弥高、风骨庄纯、道德馨懿之人,如傅山先生那样沉着雅逸、大气充沛、观其伟制、如瞻恒岳之书吧。注释:[1]《五峰山草书碑》的来历:傅山经罕山堕驴,只好住在郝家。郝德新,字旧甫,号滥盘,明诸生,晋王府仪宾,寿阳县石河村人。所以郝旧甫持绫子请傅山书写。傅山便作了一首论述草书艺术的诗,并以草书写到一段绫子上。后刘霏得到了傅山草书手迹,并勒石于五峰山龙泉寺。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gucaoa.com/jgcgx/12110.html
- 上一篇文章: 高效低成本的景观地被植物,你值得拥有哦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