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华国 https://m.39.net/disease/a_5503607.html
如题,中锋与侧锋是毛笔字初学者非常纠结的一个话题。有些人认死理,死磕一种笔法,有些人无所谓,可笔下的线条质量却不咋的。然而我们知道,用笔不过关,毛笔字想要写出点味道实在是痴人说梦,所以只要你下决心练字,就必须弄清楚中锋和侧锋的关系与作用,毕竟这是笔法中最基础也是最常用的。通过下面这两张图,先简单看一下中锋和侧锋的区别:中锋用笔中锋:笔锋保持在点画中间,笔杆垂直于纸面。侧锋用笔侧锋:笔锋与行笔方向有一定的夹角,笔杆也有一定的角度。有人因此恍然大悟,原来就是角度有差别,难怪感觉用侧锋写起来更自然,因为现在我们写硬笔字,都是斜着拿笔,谁会把笔竖起来写字?如果就从执笔姿势上理解这个话题,那我劝您还是投笔从戎吧,这个真的不太适合……还是要从线条的特点上,来评判这两种笔法。中锋线条中锋笔下的线条是圆润而饱满的,看起来有立体感,古人用“屋漏痕”、“锥画沙”这样的字眼形容中锋线条,可见对书法的审美来说,线条质量是不是有力度,是要占很大比重的。中锋用不好,线条往往绵软无力,因为控制笔锋的基本功不扎实。侧锋的线条带有险劲之势,给人以变化多端的感觉。但侧锋的线条往往一侧光滑,一侧毛糙,用多了会给人一种华而不实的印象。关于实用性,很多人觉得侧锋实用性更强,因为楷书行书更具有实用性和观赏性,多用侧锋,而中锋最常用的书体就是篆书,篆书辨认起来难度大,普及性低,不实用,因此中锋也随之地位下降。比如峄山碑,纤细的线条还要用中锋写成,写起来难度大不说,还让人觉得死板,练起来枯燥。可实际上,中锋也好,篆书也好,在毛笔字基本功的练习上,作用是无可替代的。不然书圣王羲之为什么要教导其子王献之:“穷篆籀,功省而易成”呢?王世贞在《续书谱》中对中锋和侧锋有非常精到的评判,他认为“正(中锋)以立骨,侧以取态”,说明中锋和侧锋都是为了线条的质量和视觉效果服务,但各有侧重,但中锋是用笔的根本。明代丰坊说得更直白:“古人作篆、分、真、行、草书,用笔无二,必以正锋为主,兼用侧锋取妍。”左宗棠的题字所谓笔笔中锋,寻一篆籀名帖,当作入门练习,完全可以。不但能够快速熟悉毛笔的书写特性,对书写的稳定性,提按和运腕的基本技巧,都能够起到练武中马步的作用,就是基础厚实。目测清代的人对书圣的建议体会最深,从邓石如开创隶法作篆的风格后,涌现了一大批篆书高手,就连左宗棠这样的军事家政治家,笔下的篆书都精湛老辣,林则徐的遗像上,都是他用篆书题的字。当然要进行入门练习,还是选一个合适的帖子,可以用吴大瀓的《说文解字部首》,弘一法师提到写字时,就有推荐了吴大瀓的这部作品。习之堂说文解字建首篆书描红描灰宣纸书法入门字帖临摹体验装包邮淘宝¥32购买中锋基础有了,融入侧锋写起楷书来就更加游刃有余。现在很多朋友从颜真卿的多宝塔入门练习楷书,颜体楷书侧锋运用的就很多,比如悬针竖在收笔的时候,往往就稍带侧锋,这样增加了一些变化,看起来让字更有活力。但其实楷书也好,颜体也好,都不是笔笔侧锋的。相反,侧锋起笔后,通过手腕的转动,调至中锋再行笔,能够充分地体现颜体线条的特点,在转折处的提按就会非常自然顺畅,写出真正的“颜筋”来,而不是从头到尾侧锋刷过去,写得肥瘦失衡。所以所谓的实用,其实真正要看的是书写的需要,而不是由着自己的书写习惯。而很多人说的“自然”,无非就是没有刻意训练用笔的技巧,自己原生态的书写方式而已。所以建议各位说,中锋还是要练习一下,笔锋立得起来,也能侧得过去;如果只会侧而立不住,这样的线条质量是有缺陷的,这样写下去不要说涉及各种书体,好好的楷书估计也越写越江湖了。习之堂人人书法颜体描红描灰大楷书法入门字帖临摹宣纸包邮淘宝¥购买已下架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gucaoa.com/jgcgx/120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