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攻克白癜风 http://pf.39.net/bdfyy/zjdy/170704/5513267.html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王豪见习记者石佳)从高空俯瞰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塔拉滩的光伏园区,一排排太阳能光伏板依次排开,汇聚成一片蓝色“海洋”。“海洋”里有郁郁葱葱的牧草和穿梭其间的羊群,场面令人震撼。据介绍,这里是国内最大的光伏发电基地。

然而,10多年前,塔拉滩还是沙化土地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98.5%的“不毛之地”,风沙逼走了不少住户,还严重影响着不远处的黄河生态安全。

发展光伏产业,是当地生态环境得以改善的重要原因。依托于青海境内每年小时左右的平均日照时间,“十二五”以来,青海光伏以平均每年万千瓦的速度有序增长。

年,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太阳能发电基地落户塔拉滩,创造性地引入“牧光互补”模式,用大面积的太阳能光伏板代替了光秃秃的沙石地面,并结合当地土壤、水质,在光伏板下种植了雪菊、紫苏、透骨草等高原生态作物。光伏板需要定期清洗,下渗的水又为作物生长提供了保障。

短短几年下来,塔拉滩的面貌焕然一新,最大风速减小22%,蒸发量减少30%,空气湿度增加近5%,植株高度也增加了14厘米。甚至还因牧草长得太高,挡住了光伏板影响发电量。于是,园区企业又积极帮助当地群众养起“光伏羊”,既解决了影响发电量的问题,又消除了火灾隐患,省去了割草费用。

荒漠上种“太阳”,在带来生态效益的同时,还为贫困群众带来稳定收入。海南州扶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代合楼告诉记者,目前,全州5县11个村级光伏扶贫电站均在光伏产业园集中建设,平均年发电量万度,收益达到万元。净收益的60%用于贫困村村集体经济发展,40%用于设置公益性岗位,扶持贫困人口就地就业,实现劳动取酬。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gucaoa.com/jgcgx/10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