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ldquo拍了拍rdquo你
端 午 节 安 康 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 出门一望麦儿黄 这儿端阳,那儿端阳 处处都端阳 端午节快到了,大家吃粽子了吗?你们都喜欢吃什么口味的粽子,快来为它投一票吧: 端午节与春节、清明节和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民间通常认为是为了纪念屈原,还有一种说法是:端午节由上古时代龙图腾祭祀演变而来。 仲夏端午,苍龙七宿升至正南中天,是龙升天的日子。即如《易经·乾卦》第五爻的爻辞所曰:"飞龙在天";此时龙星既"得中"又"得正",处在大吉之位,恩施普也,龙德显扬。 端午节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并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节俗内容。你知道端午节都有哪些传统习俗吗?一起来涨涨知识吧~ 吃粽子/裹角黍[shǔ] 粽子在古时也叫“裹角黍”,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故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包裹,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 粽子好吃,但学姐要提醒大家千万不要贪多哦,吃多了容易引起消化不良。脾胃不好的人尤其注意控制食量。 赛龙舟、洗龙湫[qiū]水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古时盛行于吴、越、楚。现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十分流行,划龙船时,人们往往还会唱龙船歌助兴。 龙舟竞渡过的水被称为“龙湫水”,人们认为那是好水、活水,故常有喜喝龙湫水、洗龙湫水浴的习俗,民间也有“五月节洗龙湫水”的俗语流传。 悬艾心 《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ráng]毒气。 古人把艾草制成人形称为“艾人”,剪成虎形称为“艾虎”,将艾叶悬于空中,古代的小姐姐们也会争相佩戴。 系彩丝、佩香囊 汉代以青、赤、黄、白、黑五种色彩的丝线,扎成“长命缕”。这五种颜色很有讲究,从阴阳五行学说上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系在臂上,可以驱除瘟病,还是一种饰品。 你们小时候有没有大清早就被父母在手腕、脚腕、脖子上系上五色丝线的经历?据说戴五色线的孩子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将戴过的五色线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小朋友因此可以得安康。 五色丝线还可以跟香囊搭配,香囊里放朱砂、雄黄、香药,用丝布包上,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玲珑夺目。 喝黄酒、画额 还记得小时候看的《新白娘子传奇》吗?白娘子是喝了什么才现原形的? 点我查看答案~ 雄黄酒端午节喝雄黄酒的历史自古就有,在远古时代,五是个不吉利的数字,五月被视为毒月,五日是恶日,每年五月五日,五毒出没,时疫频发。雄黄有解毒的作用,为了防时疫,古人每年端午都会要喝雄黄酒。 孩子们不能饮酒,大人就在端午这天用雄黄涂抹在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地方,意在消毒防病。 沐兰汤 端午日洗浴兰汤是《大戴礼》记载的古俗。但这里“兰”不是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或草药,有香气,可煎水沐浴。 《五杂俎[zǔ]》记明代人因为“兰汤不可得,则以午时取五色草拂而浴之”。后来一般是煎蒲、艾等香草洗澡。 在广东,则用苦草麦药或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据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除了以上这些,端午节这天,各地还有很多不同的特色习俗。 广东端午节还会食粽籺、拜神祈福、打午时水、聚午宴、放纸鸢等。 江苏嘉定县端午,不论贫富,必买石首鱼。 河北忌端午节打井水,往往于节前预汲,据说是为了避井毒。 陕西兴平县端午以绫帛缝小角黍,下面再缝上一个小人偶,称为"耍娃娃"。 甘肃高邮的端午有系百索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等习俗。 湖南岳州府会用草船泛水,称为“送瘟”。 福建邵武府妇女在这天以绛纱为囊盛符,又以五色绒作方胜,联以彩线,系于钗上,幼女则悬之于背,称为"窦娘"。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丰田助学基金祝小伙伴们端午节快乐! 本文综合整理自网络,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gucaoa.com/jgcgj/8292.html
- 上一篇文章: ldquo521rdquo崇明
- 下一篇文章: 观点养虾先养草没错,但虾多少看水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