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这是传单,不是化脓性扁桃体炎
图源:图虫创意 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扁桃体肿大、肝脾肿大,以上这些症状与体征你会想到什么疾病呢?今天我们就来复习一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相关知识点吧!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的临床表现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mononucleosis,IM)是指由EB病毒(EBV)原发感染所致的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典型临床表现为三联征:发热+咽峡炎+颈部淋巴结肿大,可合并肝脾肿大,实验室检查为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增高,异型淋巴细胞≥10%。1.典型三联征表现:(1)发热:约1周,重者2周或更久,一般波动在39℃左右,偶可高达40℃以上。(2)咽峡炎:扁桃体充血、肿大,50%扁桃体有灰白色渗出物,25%上颚有瘀点,部分病例合并链球菌感染。(3)淋巴结肿大:任何淋巴结均可受累,但以颈部淋巴结肿大最常见。2.其他表现:(1)肝脾肿大和脾破裂。(2)眼睑水肿。(3)皮疹:发生率约10%,皮疹无定型,可为猩红热样、麻疹样、水疱样或荨麻疹样斑丘疹,3~7天即可消退,消退后不脱屑,也不遗留色素沉着。辅助检查 1.血象白细胞计数增加,淋巴细胞比例≥50%,其中异型淋巴细胞比例≥10%。应注意,和IM同样的异型淋巴细胞可出现于巨细胞病毒感染、传染性肝炎、风疹等疾病中,但其百分比一般不超过10%。2.血清嗜异凝集反应IM患者血液中含有凝集绵羊红细胞或马红细胞的抗体,即嗜异性凝集素,为一种IgM嗜异性抗体,1:40以上即为阳性反应,1:80以上更具有价值。但是<12岁的EBV感染患者中,只有25%~50%的患者该抗体阳性,由于我国IM患儿多见于学龄前期和学龄期,因此,在国内儿童EBV感染IM的诊断价值有限。3.EB病毒特异性抗体机体感染EBV后,能针对不同的抗原成分产生相应的抗体[1,2]。EB病毒感染过程中各种特异抗体的移行变化[1](1)衣壳抗原(VCA):抗VCA-IgM是新近EBV感染的标志,可维持4~8周,最长可达3个月;抗VCA-IgG可终生存在,低亲和力时提示急性期感染,而恢复期则以高亲和力抗体为主。(2)早期抗原(EA):抗EA-IgG是近期感染或EBV活跃增殖的标志。(3)核心抗原(NA):抗NA-IgG在发病后4~6周或更晚开始出现,持续终生,是既往感染的标志。(4)膜抗原(MA):MA是中和性抗原,可以产生相应的中和抗体。(5)淋巴细胞决定的膜抗原(LYDMA):其抗体是补体结合抗体,是既往感染的标志。4.EB病毒培养由于需时长,技术复杂,费用昂贵,因此临床诊断价值不大。5.EBV-DNA荧光定量EBV-DNA荧光定量PCR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对传单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诊断与鉴别诊断 1.临床诊断病例:满足上述临床症状中任意3项及实验室检查中第4项;2.实验室确诊病例:满足上述临床症状中任意3项及实验室检查中第1~3项中任意1项。3.注意与巨细胞病毒、腺病毒、弓形虫、肝炎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及风疹病毒引起的类IM,以及链球菌引起的咽峡炎相鉴别。治疗与预后 治疗原则:IM为良性自限性疾病,多数预后良好,以对症治疗为主[3]。1.休息:急性期应注意休息,如肝功能损害明显应卧床休息,并给予护肝降酶等治疗。2.抗病毒治疗:阿昔洛韦、更昔洛韦或伐昔洛韦等药物通过抑制病毒多聚酶、终止DNA链的延伸而产生抗病毒作用。抗病毒治疗可以降低病毒复制水平和咽部排泌病毒时间,但不能减轻病情严重程度、缩短病程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3.抗生素的应用:如合并细菌感染,可使用敏感的抗生素,但谨慎使用氨苄西林和阿莫西林,以免引起超敏反应,加重病情。4.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如发生咽扁桃体严重病变或水肿、神经系统病变、心肌炎、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并发症的重症患者,短疗程应用糖皮质激素可明显减轻症状,疗程3~7天,一般应用泼尼松1mg/(kg·d),每日最大剂量不超过60mg。5.防治脾破裂:避免任何可能挤压或者撞击脾脏的动作:①限制或避免运动:由于IM脾脏病理改变恢复很慢,因此,IM患儿尤其青少年应在症状改善2~3个月甚至6个月后才能剧烈运动;②腹部体格检查时动作要轻柔;③注意处理便秘;④IM患儿应尽量少用阿司匹林退热,因其可能诱发脾破裂及血小板减少。预后:IM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绝大多数预后良好,少数可出现噬血综合征等严重并发症。策划:春花题图来源:丁香园图源:图虫创意投稿及合作:wangliming1dxy.cn??????点击进入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gucaoa.com/jgcgj/7686.html
- 上一篇文章: 稻虾高产养殖模式探讨那些人怎么做到亩产收
- 下一篇文章: 年产量50万吨,苗种年需求量亿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