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合的盆栽与盆栽的组合

丛林中的植物博物馆

组合盆栽和花园一起展出,其实是很不公平的。组合盆栽体量小,需要近距离欣赏,并不适合在一个嘈杂喧闹的环境里展示,所以阿咕这个作品,只能说难为他了。

作品里是一座在林木丛生的废墟中的花园,展示的是这座花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散落的水泥砖代表过去的繁荣,丛生的野草和野生趣味的花朵表示今日的荒凉与新生,水泥砖上的组合盆栽则象征如花似锦的未来。

阿咕说为了这些丛生的野草他到各个苗圃找了很久,因为这个时间观赏草还没有发芽,最后才找到了这一丛去年枯萎了而没有修剪的草。

每一个组合盆栽都有它自己的主题,即使分割来看,它们也是美的,或者说它们可能更美。

所以我把他的每一个作品都拍下来了,分别展示出来。我以为有很多时候并不是“在一起、都很好”,而是“分开来、会更好”。

阿咕的组合盆栽有一个特点是他使用了非常丰富的素材,特别是很多细碎的不起眼的小花,例如球吉利、如果不是放在他的作品里,可能根本就体会不到它们的美。

很多人都是植物控,但是收集之上,把每一株小花小草的美都发挥出来的才是控的另一个境界吧。

春野植艺

对比阿咕那个空阔的展位,这个狭小的橱窗更适合展示组合盆栽。但是,春野植艺展示的并不是组合盆栽,而是一个盆栽组合。也就是说他没有把几种植物组合在一起,而是让每个植物单独呆在自己的盆子里,然后用它们组合成一个协调的场景。

橱窗里的配置基本没有主次之分,所有的植物都差不多尺寸,略大一点的,颜色素一点;略小一点的,颜色艳一点,同样的地位,同样地处在聚光灯下,没有哪一个在C位,没有哪一个抢镜,也没有哪一个被忽略。

从画面看,通常花园应该是一个有主有次的画面,原理来自定点聚焦透视学的西方绘画,但春野植艺这个作品却是东方式的散点聚焦的画面,也就是说所有的素材均衡的、平等的出现在同一个时空里。

(参考图:中国画的散点聚焦)

比起常规的区分主次排列,这种画面给人一种疏离感,有种冷漠、不可知的感觉。

近年来流行性冷感审美,导致冷感标配尤加利+水泥盆大行其道。这个作品并没有使用这些LOGO性的产品,但却从配置上有拒人千里之外的冷感,追求这类审美的人不妨暂时放开那些无辜的尤加利,参考一下此作。

一个素材花园

野餐花园

我觉得它可以改名豪华自助餐花园,对于植物控,这个来自著名的桐乡四季花园(和碧桃家合作)的作品无疑是一场痛快淋漓的植物盛宴。作为园艺植物大户,光是布展的植物,就运来四卡车,每车都是五层排放的花架。物种之丰富,足以让每一个植物控心潮澎湃,流连忘返。

花园被一条枕木铺设的道路分成阴阳两面,左侧是阴生植物区,种植了玉簪、蕨、筋骨草等常见的阴生植物,也不乏林地银莲花、荷包牡丹这种热门货。右侧是喜阳植物,簇拥着一台老式冰箱、躺椅、野餐垫为主体的杂货区,冰箱柜门打开,里面鲜花喷涌欲出,象征这个被鲜花包围的野餐地。

据设计师说,设计灵感来自美国加州开满鲜花的公路,看来今年花园界真是美国公路年啊。

充满诗意的说明板。

虽然作为一个漂亮的产品展示区足够可圈可点,但是要论到花园作品的高度,我认为设计和建造上还缺乏一些亮点,整个铺排也较为平板,远不如大量植物给人的震撼。

当然,对于一个植物控,这些都可以忽略。当看到银莲花丛里冒出的鬼灯檠手掌般的幼叶和毛茸茸的花骨朵,已经让人足够惊喜,更不提旁边那一片初展新枝的紫叶腺梗小头蓼和花叶玉竹。

看展要抓住重点,不是吗?

两个公益花园

彩虹花园

公益花园是世界各大花园节必备的题材,其实搭建它们是特别吃力不讨好的一件事。

首先题材被限制,没有自由发挥的余地,第二有道德游说之嫌,无论观众还是评委,都不好给太低分,也不好给太高分。第三艺术本身就是游离于社会之外的东西,甚至很多时候艺术是个人与社会的对抗,要想把艺术性与社会性融合起来,不提操作,想想都令人心碎。

也就是说搭建这种花园必须真得有点奉献精神。

彩虹花园的主题是同性恋,花园分成三个部分,左侧是由粗细不等的绳子、线团和倒挂的空气凤梨代表初期的纷乱、束缚和挣扎,中间山菅兰叶丛里打开门的复古衣柜是认知自我、向社会表达自我(同性恋者表白自身的性向称之为出柜)的过程,右侧的彩虹路面意喻未来的远景,路面上种植了多刺的龙舌兰和大戟科的植物,表示这依然是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

整个意象表达直白,甚至可以说简单粗暴,怎么看,都有点直男审美。

其实同性恋者或者说不同性向者在这个社会上自古就存在,而且以独特的感性与心理构造,创造了非常多打破常规、标新立异的艺术作品,无论在文学、美术、音乐和实用艺术界(也包括园艺和花艺界)这样的人都不在少数,所以我认为彩虹花园的目的并不在它本身,而在于它唤起人们有意识的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gucaoa.com/jgcgj/49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