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份,跟着甘老师去采药,在瓯窑小镇的农家乐里面,看到开花的夏枯草,瞬间被它吸粉了。

瓯窑农家乐的老板是个帅气的年青人,酷爱中医药,在自家后院种上各种绿植和草药,俨然是一个小型的花园药圃。

(风摄于瓯窑小镇)

他把夏枯草的种子随意地播在石板路的缝隙里,和花盆的空档处。随着季节的到来,它们郁郁葱葱地冒出了地面。在春末夏初之际,开出了淡紫色的穗状花序,色彩艳丽,自然而饱满。

(风摄于瓯窑小镇)

我们到来之时,正好下雨,植物经过雨水的滋润,变得愈发地娇艳动人。说实话,我是第一次看到长得这么好的夏枯草。因为平时见到的夏枯草,都是枯萎的花穗,焦枯的像虫子的尸体。

(图片来源于网络)

浙江的名医朱震亨(丹溪先生)解释夏枯草的名字来源:“此草夏至后即枯。盖禀纯阳之气,得阴气则枯,故有是名。”

因为它是至阳之物,所以夏至过后,阳衰阴盛之始,它便开始慢慢地枯萎。

其实,我感觉它倒是更像至阴之物,在阳气最烈的日子开始凋零。在《药典》中记载,夏枯草味辛、苦,性寒。有清肝泻火,明目,散结消肿的功效。

既然是至阳之物,为何性寒呢?难道是物极必反吗?

在《本草纲目》中,李时珍记录名医楼全善的一个病例,一男子眼珠疼,到了夜里更为厉害,连眉棱骨,半边头都疼。用黄连降火,病症反而更加严重。用了夏枯草,喝下去疼痛立减,吃了四五帖,病就全好了。

大概是因为目珠属厥阴之经,“夏枯禀纯阳之气,补厥阴血脉,故治此如神,以阳治阴也”。

夏枯草在中国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里就有收载,把它列为下品,曰:一名夕句,一名乃东。生川谷。主治瘰疬,鼠瘘,头创,破症,散瘿,结气,脚肿,湿痹,轻身。《名医》中记载:一名燕面,生蜀郡,四月采。

关于夏枯草名字的来源和它治疗瘰疬的功效还有一个传说故事。

据说,有位秀才的母亲得了瘰疬,脖子肿得老粗,还直流脓水。秀才找了一个江湖郎中给老母亲看病。郎中看了秀才母亲的病之后,说:“山上有种草药可以治病。”

于是,他去山上采了一种草药的紫色花穗回来,煎成汤剂给秀才的母亲服下,不久病就痊愈了。

秀才和母亲都非常感激这位郎中,就留他在家中居住。两人经常讨论医道,秀才也渐渐对医术产生兴趣。

到了夏天,郎中要走了,他领着秀才来到山上,指着一种叶子长圆形,开紫花的草药说:这就是治疗瘰疬的草药,过了夏天就没了,你要记住。

几个月后,有个县官的母亲也得了瘰疬,久治不愈,于是张榜求医。秀才看到了,就去揭了榜,说自己能治。于是,县官派人跟着秀才来山上采药,可是遍寻不着。县官大怒,打了秀才五十大板,赶出县衙。

到了来年,那个郎中又来看望秀才,秀才看到郎中激动得说:“哎呀,你骗得我好苦!”郎中莫名其妙地说:“我怎么骗你了?”秀才说了事情的原委。

郎中苦笑不得,他领着秀才来到山上,看到遍地都是开着紫花的草药说:“我不是告诉过你吗,这种草过了夏天就枯死了。”

秀才这才猛然醒悟,怪自己粗心大意没仔细听郎中的话。经过这件事之后,秀才也吃一堑长一智,把这种草叫做夏枯草。

在民间,其实夏枯草不仅仅作为一种药物使用,它也经常作为食品配料在使用。在岭南地区,夏枯草作为煲汤和凉茶的配料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

曾经某品牌的凉茶因为含有夏枯草,而曾引来官司。后来,又因为夏枯草被卫计委列入“药食同源”的目录而平息风波。

夏枯草为唇形科夏枯草属植物夏枯草(PrunellavulgarisL.)。它还有一个变种是白花夏枯草,两者的区别就是,一种花是蓝紫色,一种花是白色的。我没有见过白色的夏枯草。

在温州,还有一种叫白毛夏枯草的草药。它跟夏枯草可不是同一个东西。

(风摄于浙南云谷)

白毛夏枯草——中药名是“筋骨草”,来源于唇形科筋骨草属的植物金疮小草(AjugadecumbensThunb.)味苦,性寒,入肺经,有清热解毒,凉血消肿的功效。

从瓯窑小镇回来之后,挖了几株夏枯草种在单位里,可能是肥料不够,长得不够茁壮,开的花也很瘦小,跟瓯窑小镇看到的相差甚远。

于是,好久没有去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gucaoa.com/jgcgj/4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