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在你身边
万水千山粽是情 每年的农历5月5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龙舟节、重五节、天中节等等,是祭拜神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端午节源于自然天象崇拜,由于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 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件节日,传说 战国时期是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初五跳汨罗江自尽,后人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说法。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的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糅杂了多种民俗为一体,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或细节的差异。 端午习俗主要有扒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与菖蒲、拜神祭祖、洗草药水、打午时水、浸龙舟水、食粽、放纸鸢、睇龙船、拴五色丝线、薰苍术、佩香囊等等。 端午节赛龙舟 “龙舟竞渡”是在战国时代就已有的习俗。战国时期,人们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行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此时的龙舟竞渡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日。 挂艾草与菖蒲 在端午节布置种种可驱邪祛病的花草,来源亦久。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端午节重要内容之一。如挂艾草于门,《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这是由于艾作为重要的药用植物,又可制艾绒治病,灸穴,又可驱虫。五月艾含艾油最多,(此时正值生长旺期)所以功效最好,人们也就争相采艾了。往往会在家门口挂几株艾草,由于艾草特殊的香味,人们用它来驱病、防蚊、驱邪。 端午食粽 粽,即“粽籺”,俗称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馅料、用箬叶(或柊叶)包裹而成,形状多样,有尖角状、四角状等等。粽子由来久远,最初是用来祭祀祖先神灵的贡品。传入北方后,用黍米做粽,称“角黍”。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端午食粽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已成了中华民族影响最大、覆盖面最广的民间饮食习俗之一,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放纸鸢 纸鸢,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者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在中国南方一代,端午节儿童放纸鸢称为“放殃”。 洗草药水 端午日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是药。端午期间,我国不少地方有采草药煮草药水沐浴的习俗,端午草药的药性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广东,儿童用苦草麦药或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煮水洗,少年、成年男子则到江河、海边冲凉,谓之洗龙舟水,洗去晦气带来好运。在湖南、广西等地,则用柏叶、大风根、艾草、菖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不论男女老幼,全家都洗。 拴五色丝线 中国传统文件中,象征五方五行的五种颜色“青、红、白、黑、黄”被视为吉祥色。端午以五色丝线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传到后世,即发展成如长命缕、长命锁、香包等许多种漂亮饰物,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打午时水 午时水,即是在端午日午时于井里打上来的水。端午节“打午时水”是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带的传统习俗。重午日的午时,阳加上阳,所以“午时水”有“极阳水”、“龙目水”、“正阳水”之称。古人吧打上来的午时水视为大吉水,这天的午时阳气最省盛,端午日午时驱邪最佳,具有辟邪、净身、除障的效果。据说午时水用来泡茶酿酒特别香醇,生饮甚至具有治病的奇效。有谚语道:“午时洗目,明到若乌鹙”,又说“午时水饮一嘴,较好补药吃三年。”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端午节形成了十分丰富的习俗活动,不管在饮食上还是在节日活动方面,一直保留着流传下来的习俗。随着时代发展,一些传统的习俗也仍然流传,人们把端午节看作一个祈福平安的节日,也是传统文化的传承。扫码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gucaoa.com/jgccd/9980.html
- 上一篇文章: 黄传贵教授临床经验验方,治一个,好一个,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