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抗白北京中科技术精湛 https://m-mip.39.net/czk/mipso_7208841.html

作者:刘敏王贵华

图文排版:付嫦娥

03

红树林湿地专题

3.1环大鹏湾红树林资源概况

环大鹏湾区的真红树林种类共有9种,包括:秋茄、桐花树、海漆、海榄(或白骨壤)、木榄、老鼠簕、红海榄、海桑、无瓣海桑。其中印洲塘海岸公园内有8种(面积5.7公顷),海下湾海岸公园内有6种(0.53公顷),东涌有7种(面积不明),鹿咀有7种(面积不明),坝光有6种(面积不明)(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AFCD)网站;陈树培,香港海岸带的红树林,;深圳东部海域生物资源及其多样性现状调查报告(-),)。在西涌两条溪流入海口处也有零星的红树林分布,包括红树种类4种,成零星分布,不成林(深圳市大鹏新区南澳西涌城市设计国际咨询(西涌及周边区域现状情况汇总),;项目组实地调研,年10月)。

环大鹏湾国家公园内红树林分布区

在东涌,高潮带以秋茄、桐花树和海漆为主,其中桐花树和海漆最为重要;中潮带以秋茄、桐花树、海漆、海榄(或白骨壤)为主,其中以秋茄最为重要;低潮带以秋茄为主(深圳东部海域生物资源及其多样性现状调查报告(-),)。在鹿咀,高潮带以秋茄、桐花树和海漆为主;中潮带以秋茄、桐花树、海漆、海榄(或白骨壤)和无瓣海桑为主,其中无瓣海桑最为重要;低潮带为光滩,无红树林分布(深圳东部海域生物资源及其多样性现状调查报告(-),)。在坝光,高潮带以秋茄、桐花树和木榄为主;中潮带以秋茄、桐花树和海榄(或白骨壤)为主;低潮带以秋茄为主(深圳东部海域生物资源及其多样性现状调查报告(-),)。在西涌两条溪流入海口处,历史上均有红树林分布。在西涌西面的入海口,由于发展池塘养殖,红树林的覆盖率明显下降,目前仅成零星分布,不成林。

3.2红树林湿地集保育和生态旅游的成功案例

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

功能:兼具生态保护、科学普及和文化休闲功能。公园既是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部缓冲带,也是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示范区,同时还是红树林湿地科普教育基地和市民休闲新空间。公园分为8个功能片区,包括入口广场区、室外科普区、红树林探索区、原生红树林保护区、浅滩红树林区、恢复湿地区等。园区湖面建有两座生态浮岛,鸟类可以在浮岛上栖息出没,又可以与人类活动保持距离,做到可以赏鸟但不会伤鸟。管理模式: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目前由深圳红树林基金会(MCF)全面管理,是全国首个由政府交给社会组织托管的市政公园。成功经验分享:(a)设计施工选材体现绿色低碳模式。该公园设计运用绿色环保技术与材料,贯彻环保理念,如翻新废旧材料循环再用,贯穿园区各个部分;用固体废弃物再利用作为公园的园路,碎石、碎砖作为屏风、墙面装饰等。

(b)因为特殊的生态战略位置,政府部门、生态专家组成了专业管理委员会,监督和考核红树林基金会的管理。

香港湿地公园

功能:在都市发展区外建立一个生态缓冲区,作为生态旅游景点,以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以及突出其保护的重要性,并提供湿地功能和价值为主题的教育以及休闲场所。管理模式:由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和香港旅游发展局共同管理。成功经验分享:(a)在都市发展区和失去的湿地之间找平衡,建立了亚洲首个同类型的公园。

(b)保护了公园内的生物多样性,包括种雀鸟、40种蜻蜓和超过种蝴蝶以及飞蛾。

3.3西涌湾红树林湿地资源修复可行性分析

在西涌有两条溪流入海口处,历史上均有红树林分布。特别是西涌西面的入海口,由于发展池塘养殖,红树林的覆盖率明显下降。西涌东面的入海口红树林也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呈零星分布(项目组实地调研,年10月)。

我国南方各省红树林资源丰富,具有红树林种植和修复的丰富经验。深圳湾拥有国家级红树林保护区,可以充分收集天然红树林的胚芽,进行移地种植和修复。

3.4西涌湾红树林修复总体目标及思路

(1)总体目标:通过退养还林,开展红树林种植,还原西涌原有的红树林生境,使其成为抵抗风暴潮的天然屏障;恢复河口红树林生态系统,与深圳后海福田红树林湿地、香港米铺国际重要湿地等形成珠江口红树林湿地保护网络,构建完整红树林生态系统,为湿地生物多样性提供支持保障;通过开展自然教育和生态旅游,提高原居民的收入,展示人和自然的和谐并存。(2)建设思路:■-年:确定拟修复区边界以及权属问题,完成西涌湾西侧淡水湿地生态景观规划;■-年:在西涌湾两个河口区湿地复种红树林,并与原居民签订养护协议;根据淡水湿地生态景观规划,落实具体建设,逐步改善水质、底栖生境;开展适当的生态旅游和自然教育活动,制定生态旅游路线和自然教育课程,确定旅游人数总量;■-年:扩大红树林种植面积,提高红树林成活率,旅游管理和自然教育效能明显提高;提高旅游人数总量;

■-年:形成成熟的生态旅游和自然教育项目。

3.5西涌湾红树林湿地的生态修复

结合西涌湾规划片区内两片湿地的实际情况,将红树林湿地生态修复分为红树林湿地修复和淡水湿地修复。

红树林湿地修复主要用于规划片区东侧湿地以及西侧湿地的入海口区域。考虑到西侧湿地的内陆区域未来将主要受上游溪流及污水处理厂尾水等淡水径流调控,且对于湿地的水体修复功能有明显的需求,因此该区域建议主要采用淡水湿地修复策略。

西涌湾东西侧湿地的分布及不同生态修复策略

(1)红树林湿地修复a)以生境修复和自然教育为主的西涌东面入海口红树林种植西涌东面入海口位于高潮带,现有建筑水泥废弃物,可通过地势平整,恢复从高潮带到低潮带的坡度。基于临近的东涌红树林生境,建议在高潮带种植以秋茄和桐花树为主的红树,在中潮带和低潮带种植以秋茄为主的红树。通过种植恢复红树林生境,引入自然教育理念,提升公众对红树林生境重要性的认识。b)以生境修复和生态旅游发展为主的西涌西面入海口红树林种植西涌西面入海口现以池塘养殖为主,通过红树林种植,恢复红树林生境;融合生态旅游发展的规划,展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通过红树林的恢复,改善水质和底质,吸引迁徙鸟类的落脚;通过增加底栖生物的资源量和多样性,提供鸟类的食物。滨海红树林的生态修复一般都是通过在指定区域复种红树林来实现。深圳拥有国家级红树林保护区(福田后海),可充分发挥该地自然资源和科研资源的优势,通过天然红树林种苗收集、种苗栽培、工程造林、科学养护等过程实现西涌湾河口区湿地红树林的生态修复。经实地调查和筛选,建议前期增种以秋茄、桐花树、白骨壤为主的真红树种,用工程造林的方法形成河口区基调树种,组成不同群落,尽快达到形成红树林效果的要求。待后期生境条件改善后,再补种一些优良树种,如木榄、红海榄、老鼠簕等,以增加生物的种类多样性和群落的稳定性,加快人工红树林天然化并形成优美景观,进而发挥较好的社会效益。基于目前的科学研究,(战国强,8)不建议在珠江口水域以海桑、无瓣海桑等快速生长的红树林物种为主进行红树林生态修复,因为其有物种入侵的风险,已被香港米铺国际湿地视为危险物种。红树林生态修复的的具体步骤为:I采集种苗:

在秋茄的主要产地福田红树林保护区及大鹏湾周边河口红树林区采集其种苗,时间为4月初至5月中旬,即临近胚轴掉落时期进行。采种(胚轴)时应选择生长发育良好的母树,采集其上的胚轴(或者刚刚掉落的胚轴)为繁殖体。成熟胚轴的特点是长20厘米左右,有紫色出现,胚根白点明显,胚芽很容易从果实体上分离而使胚轴整根脱落。胚轴在种植前应进行适当的消毒灭菌和杀虫处理,以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培养健壮的苗木。

采集红树种苗(图片来源于网络)

II种苗培养:胚轴的种植有两种方法,分别为室内培苗及野外就地种植。由于红树植物是生长在受海浪强烈影响的潮间带,为防止红树植物未定根前就被海浪卷走,插植胚轴苗必须有足够的深度,以便固着繁殖体;同时红树植物顶芽必须有足够时间露出水面以保证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因此,胚轴必须垂直插入泥表以下1/2至3/5,但也不宜过深。亦可采用“红树植物胚轴苗繁育方法”,用橡皮筋将秋茄的下胚轴与竹筷捆绑,构成向下部延伸的种植体,种植时直接将种植体往沙摊上直接插入。由于有竹筷的延伸作用,种植体不必插得太深。可借用竹筷给胚苗所起到的加固和支撑作用,使其胚芽可以有更长时间露出水面进行光合作用,同时胚轴又不易被海浪冲走,提高了造林成活率,扩大了造林范围。

红树种苗培养(图片来源于网络)

另外一种方法即将采集回来的成熟胚轴经灭菌处理后,盆栽种植,待其成长为50厘米以上高的健壮幼苗,保留全枝,不修剪叶片,整株移植至野外修复区域。红树植物未气生根,移栽时很容易断,故在起苗、运输及移植时,应尽量小心,减少根部损伤。该方法可提高红树植物的成活率,但修复成本相对较高、耗时亦较长。

室内红树种苗培养(图片来源于网络)

III工程造林:以0.3m×0.5m为密度进行野外工程造林,成林后平均密度为0.6m×1m,即每亩保存株数平均不少于株,郁闭度达0.6以上。以本地红树植物种类秋茄为主,间隔配植已育种的桐花树苗和白骨壤苗,适当密植。雇请当地责任心强的村民加强管护,特别要防止高潮时船只通行和靠岸对新植红树林苗造成破坏。同时应采取措施,注意采取措施消除或减轻藤壶对新红树林造成的危害。对于由于大风、潮汐等原因造成的部分苗种缺失,应及时补苗。造红树林(图片来源于网络)IV科学养护:

适时对自然受损苗木进行人工补苗,同时增植部分优良红树种类,如木榄、红海榄、老鼠簕等,提高多样性,增加景观度。继续加强科学管护,使新植红树林基本郁闭成林,达到生态恢复各项技术指标的要求。

科学养护(图片来源于网络)(2)淡水湿地修复湿地可利用其自然生态系统中的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协同作用,将污水净化,是一种新型的生态处理技术,具有成本低、低能耗和操作简便等优势(李宝宏、曹文平,7)。它比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占地面积大,但同时在维护生物多样性和栖息地、休闲娱乐、美学和低能耗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优势(吕炳南、陈志强,5)。湿地植物是水陆交错地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水体修复、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上具有重要作用。水生植物能直接吸收利用污水中的营养物质,供其生长发育。污水处理厂尾水中的有机氮被微生物分解与转化,而无机氮作为植物生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被植物直接摄取,合成蛋白质与有机氮,再通过植物的收割而从废水和湿地系统中除去。无机磷也是植物必须的营养元素,污水处理厂尾水中的无机磷在植物吸收及同化作用下可转化成植物的ATP、DNA、RNA等有机成分,然后通过植物的收割而移去(崔理华等,2)。生根植物直接从砂土中去除氮磷等营养物质,而浮水植物则在水中去除营养物质。大型挺水植物的茎和叶以及浮水植物的根还可以减缓水流速度,已达到过滤和沉淀颗粒物的作用。此外,湿地植物的根系区域为微生物的生存和营养物质的降解提供了必要的场所,具备加强水力传导和维持通气状况的作用。湿地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为净化水体作用提供能量来源,因此可减少能源的消耗。

典型湿地和溪流剖面(图片来源于网络)

湿地具有土壤水分大、易污染等特点,因此对湿地植物也有一些特别的要求。目前国外最常用的植物种类是芦苇、香蒲、灯芯草、凤眼莲、黑三棱、水葱等。在国内人工湿地植物的选择上主要借鉴国外的经验,同时曾选了一些本土植物如香根草、茭白、苔草、大米草、小叶浮萍、菹草、池杉、美人蕉、水仙、慈姑等(彭杨、郭权,)。具体来说,多年生大型水生或湿生观赏类植物,如梭鱼草、香蒲、花叶芦竹、菖蒲、花菖蒲、千屈菜等均适用。范远红等人()通过实验表明,紫叶美人蕉、粉花美人蕉、风车草、再力花、枯草、黑藻这6中常见水生植物在表面流人工湿地系统中,对模拟污水厂尾水具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并且表现出随运行时间的延长而呈上升的趋势。它们之间进行不同组合,对有机物的去除效果都较好,但对氮磷的净化效果因植物种类而异。风车草和再力花组合挺水植物湿地对COD、TN和TP的去除率最高,其次是苦草和黑藻沉水植物湿地系统,紫叶美人蕉和粉花美人蕉组合生态浮岛和风车草和再力花组合生态浮岛效果较差。据此,可很好地优先考虑西涌本地常见的植物物种,如香蒲桃等。此外,陈明利等()曾通过实验表明,月季、金叶女贞、大叶冬青、萼距花、池杉等陆生园林植物在人工湿地中生长良好,且具有较强的去污能力。鉴于此,西涌特有种西涌女贞也可尝试。不同植物种群的配置对于湿地净化能力的影响不同。一般湿地的生态恢复不只是配置单种植物,而是配置多种植物,通过不同的植物搭配,实现对污水的处理及净化。在实地湿地生态修复过程中,可根据实际需要,将水景、绿化以及人文景观相协调,筛选适合的湿地植物。在未来管理上,可间隔收割高大个体,控制景观效果,且有助于提高生态修复后的湿地净化水质的能力和效果(纪智慧,8)。湿地的不同功能(图片来源于网络)

湿地公园效果图(图片来源于网络)

以上内容为我司与联合体团队竞赛期间的专题研究报告,由于国际竞赛的时间限制,还有一些问题未能进一步深入研究论证,请朋友们指正。相关阅读

西涌——让海龟回家开启深圳海洋生态文明的奇迹之路

《西涌——让海龟回家》纪录片

项目核心团队人员名单

项目主管:张立民(日杰瑞欣)

项目负责人:牛瑞玲(日杰瑞欣)

项目顾问:南兆旭(深圳本土自然与历史研究者)

马海鹏(深圳市蓝色海洋协会秘书长)

整体城市设计主创:牛瑞玲陈佳骏(日杰瑞欣)

整体城市设计方案主要参与人员:陈深达姜丁瑜詹泽鑫张丽波付嫦娥陈卓越(日杰瑞欣)

重点片区城市设计方案主创:费晓华徐中华姜龙余洋MILOS何文婷(雅本)

生态保护专题:刘敏王贵华(厦门大学)

交通专题:毕恩贵王伟李达斯林文剑(驿路规划)

防灾专题:徐燊江海华熊锋(华中科技大学)

纪录片脚本撰写:易进(方向文化)

牛瑞玲陈佳骏(日杰瑞欣)

王贵华(厦门大学)

纪录片导演:易进曲赟(方向文化)

手绘效果图:李根

项目参与机构名单

联合体牵头单位:

深圳市日杰瑞欣城市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联合体成员单位:

深圳雅本建筑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

防灾专题:华中科技大学

交通专题:深圳市驿路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纪录片拍摄与制作:深圳市方向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效果图与三维动画制作:北京斯艾恩数字科技有限公司

方案实体模型制作:深圳精艺建筑模型有限公司

注:本文所有图片,除特别标注外,其余均为项目组成员自绘或自摄。

本文为原创文章,欢迎转载,

转载请联系我司获得授权并注明出处。日杰瑞欣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gucaoa.com/jgccd/8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