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两用白茅根
在中药家族中,有一部分药物贫贱如草,随处生长,常年可用,但却效用显著,可谓是价廉物美。野生于“山谷田野”的白茅根便是其中的一员。 01白茅根之药名 白茅根入药很早,《神农本草经》将其列为中品,名为“茹根”“兰根”;在《名医别录》中名为“地筋”“地菅”;在《日华子本草》中名为“白花茅根”等。 1.茹根:茹,反映了白茅根的根相互牵连的形状。《易·泰》:“茹,相牵引之貌也。”古时拔白茅取其根时,其根状茎相互牵连如匍匐横状。2.兰根、甜草:形象地体现了白茅根的气味,气香似兰,味甘。3.地筋、地菅:反映了白茅根的形状如筋,《本草纲目》谓:“白茅……其根甚常,白软如筋而有节,味甘。”而“地菅”之名主要与其开花的季节有关,《本草纲目》:“夏花者为茅,球化者为菅。”4.白茅根、白花茅根:反映了白茅根的药用部位、外形特征。《本草纲目》:“茅叶如茅,故谓之茅。”白茅的叶呈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先端渐尖如矛;其药用为根,根茎洁白,花开亦呈白色,故名白茅根、白花茅根。可见白茅根的各个别名分别反映了其性状与生长特性。 02白茅根之食用 白茅根被列为药食两用品。其实,白茅根的食用价值古已有之,用于古代的酿酒。古时酿酒相对简陋,酒液较为浑浊,需要过滤饮用。白茅草叶具有独特的香气,被古人用于滤酒,古称缩酒。滤酒时酒从白茅草叶渗下,使人产生如神饮下的想象。 白茅根味甘性寒,口感怡人,十分适合于凉茶的制作。介绍一以白茅根为主的凉茶——双根饮。 组成:新鲜白茅根克,新鲜芦根克,冰糖25克。制作:将白茅根、芦根洗净沥干,横切成约2厘米段,置于容器内,放入净水0毫升,文火煎煮约30分钟后滤出药液,放入冰糖搅拌后静置冷却,即可饮用。功效:清热解暑、生津止渴。适应人群:外感发热、口干、尿赤、烦躁,夏季暑热多汗、口干、心烦,肺胃有热之口干、口臭。脾胃虚寒、大便稀溏者慎用。03白茅根之药用 白茅根质地中空,味甘性寒,归于肺、胃、膀胱经,作用特点可以概括为“清利”,具有清热泻火、生津止渴、凉血止血、利尿通淋的作用,主要用于: 1.热病烦热、口渴。无论是外感感冒发热还是中暑高热不退,伴有口干、烦躁以及热病后低热不退、烦渴不已,白茅根甘寒能清热泻火、除烦生津止渴,故均可用之。对于高热者,常配伍生石膏、知母、栀子等;热病后低热者,可以大剂量单用,亦可配伍芦根、天花粉、生地黄。 2.肺热咳喘。肺热壅盛而致咳喘、咯痰不畅,伴有口干者,白茅根归于肺经,能清解肺热,配伍黄芩、地骨皮等药以清肺止咳平喘,尤其适宜于肺热引起的咳嗽、痰中带血。 3.胃热呕逆。胃热致胃气上逆而呕吐、呃逆,伴有口干、口臭者,白茅根归于胃经,性寒能清泻胃热,甘寒能养胃生津,配伍沙参、玉竹等清润之品可以治疗胃热以及胃阴不足、胃火上攻的病证。 4.血热出血。热入血分,迫血妄行,则会发生急性出血症状,如鼻衄、齿衄、肌衄、咯血、痰中带血、呕血、便血、尿血、月经过多甚至崩漏等。白茅根能清热凉血止血,是常用的治疗血热出血的药物,尤其适用于肺热引起的咯血、鼻衄、痰中带血,胃热引起的呕血、膀胱有热引起的尿血。 5.淋证、水肿、小便不利以及湿热黄疸。湿热下注膀胱则会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的热淋病证,亦会导致水肿、小便不利的发生,而肝胆湿热则引起黄疸。白茅根中空通利,性质寒凉,能清热利尿通淋,并通过利尿作用把湿热、火热之邪排除体外。程度轻者大剂量单用,重者配伍栀子、茵陈、玉米须等。 介绍一治疗鼻衄的小验方。组成:白茅根30克(鲜品60克),芦根30克(鲜品60克),仙鹤草30克,红枣10克。制作:煎汤饮用,每日3~5次。适应人群:对绝大多数出鼻血的患者均有一定疗效。04白茅根不良反应与使用注意 因性质寒凉,对部分脾胃虚寒的人群而言,白茅根或可引发脘腹疼痛、大便稀溏。因此,这类人群宜慎用,不宜大剂量长期使用。 专家简介 杨柏灿,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基础理论分会副主委,上海市药学会常务理事,老年药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针灸教育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巡讲专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gucaoa.com/jgcrybw/9583.html
- 上一篇文章: 朱进忠,急性扁桃体炎2个辩证小方剂
- 下一篇文章: 一味民间中草药青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