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只白鹤在江西省南昌市五星农场的湿地中嬉戏。?????????????????图片来源:新华网

????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众多候鸟在空中飞翔。镇赉县位于候鸟迁徙的重要通道上,湿地面积广阔,是候鸟迁徙途中的“驿站”。??????????????????????????????????????????????图片来源:新华网

春季,大批候鸟开启一次波澜壮阔的旅程,成群结队地从越冬地迁徙到繁殖区。从南极到北极、从热带到苔原、从低地到喜马拉雅,它们用生命演奏着季节的律动,渲染着春天的图画。然而,这场旅程绝非轻易之举,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下,极端天气频发、生物钟被打乱、栖息地被侵占等,让迁徙之路变得“步步惊心”。

迁徙的故事——我国候鸟迁飞的三大路线

?

??????全球候鸟迁徙路线示意图。??????????????????????图片来源:湿地保护

数以百亿计的生命,穿越数千乃至上万公里的距离,在繁殖地和越冬地之间往返迁徙。毫无疑问,候鸟每年都在演绎着生命的奇迹。

????关于候鸟迁徙的原因,人们从未停止探索。起初,人们认为迁徙源自御寒与觅食的需求,后来,又提出源自遗传本能。目前,又有人提出听起来更为科学的“季节性食物缺乏”。无论如何,迁徙的原因迄今还没有定论。

?在我国,候鸟尽管在全国都有分布,但总是遵循着东、中、西三条主要迁徙路线移动。内蒙古西部、甘肃、新疆、青海和宁夏的候鸟走西线,在秋季向南迁飞,到四川盆地西部和云贵高原越冬。内蒙古东部、中部草原,华北西部以及陕西的候鸟走中线,秋季开始进入四川盆地,或继续向华中以及更南地区越冬。而从俄罗斯、日本、朝鲜半岛“外来”的候鸟,则与我国东北与华北东部的候鸟合流走东线,在春、秋季节通过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实施南北方向的迁徙。??

?????走西线的代表鸟类,当属斑头雁。这一青藏高原的代表物种,主要繁殖于青海湖。每年3月中下旬,大约有只斑头雁陆续到达青海湖,进入繁殖阶段。天气的变化决定着斑头雁迁徙的节奏——一般到9月份,随着寒流到来,斑头雁陆续开始迁徙,除少量个体向东南迁徙至云南和贵州外,90%以上的个体沿西南方向跨越青藏高原到达藏南或印度越冬。值得一提的是,斑头雁在秋季迁徙时是十足的“慢性子”,只要气候条件允许,便会在途中择良所长期逗留,直到寒流来袭才继续南迁。

?在中线,活跃着美丽的大天鹅。每年10月下旬,在蒙古国繁殖的大天鹅会“携家带口”,不远万里飞赴三门峡湿地越冬。大天鹅是典型的家族动物,经常全家一起活动——在湿地休憩、觅食,直到第二年春季才会离开。在北上的路程中,大天鹅还会经过陕西榆林,在当地被称为“神湖”的红碱淖歇脚。每天春天来临,陕北高原回暖,冰雪消融,北上的大天鹅就会在此停歇,与绿头鸭、红嘴鸥等其他数十种候鸟为伴。它们在此休憩一段时间后,便会再次北上。

????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白鹤,是东线迁徙候鸟中最靓丽的身影之一。夏季,白鹤在西伯利亚东北部苔原繁殖,迁徙时经过俄罗斯远东地区,以及我国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最终到达鄱阳湖越冬。每年11月,这种美丽的生灵就会抵达鄱阳湖。近年来,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鄱阳湖变化无常的水位正严重影响着白鹤的觅食习惯。白鹤喜食苦草,这是一种沉水植物,生存在水面之下。如果水位过高,便会影响白鹤觅食。年,由于鄱阳湖水位高,难以寻觅食物的白鹤曾被发现进入人工种植的藕塘觅食。

?候鸟迁飞,并不是两点一线那么简单。以我国这三条路线为例,每一条中途都点缀着若干湖泊、湿地,这是候鸟中途休憩乃至居留的场所。其中任何一环气候的变化、环境的转变,都会对迁徙产生重大影响。在惊叹于鸟类迁徙这一生命奇迹的同时,我们也应当对其依赖的生态环境予以足够的重视。????(作者:刘钊?)

???变暖的阵痛:被扰乱的“生物钟”

???“数九歌”有言:七九河开八九雁来,指的是天气转暖之时,河流解冻、大雁从南方飞回来。每年春秋两季,成千上万的候鸟飞过天空,沿着相对固定的路线、定时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进行长距离往返迁徙。

????然而,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植物花开得更早,雪融化得更快,鸟类迁徙模式也随之调整。

????鸟类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气候和环境的改变相当敏感。鸟类每年的迁徙日期可以用当地的温度来简单判断:春天越早,迁徙的时间越早,迁徙的季节也越长,气候变化的地理差异决定了春季迁徙进程的区域差异。

????从迁徙的时间维度来看,气候变暖导致很多鸟类的春季迁徙期提前。一项发表在《自然·气候变化》杂志上的研究表明,与二十年前相比,春天迁徙的候鸟通过某些站点的时间提前了,这可能是由气温上升引起的。在春季,鸟类以相对较快的速度迁徙到繁殖地。

????温度和迁移时间密切相关,迁移时间的最大变化发生在变暖最快的地区。人们发现,由于气候变化,欧洲和加拿大的候鸟已经大大提前了它们春季迁徙的时间。鸟类在欧洲比在加拿大迁徙时间更加提前,因为欧洲春季的气温上升得更快。

????不光是迁徙的时间有所改变,在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下,有一些鸟类的分布范围也发生了全球性改变,形成新的迁徙、扩散行为。例如,在过去近一个世纪,彩鹮这种鸟在中国的记录非常罕见。但在最近二三十年中,彩鹮的全球种群出现了显著扩张,在非洲、欧洲和美洲的数量和分布范围都有扩大趋势。近年来,在中国北至内蒙古、南至云南的广大范围内,也不断有彩鹮的记录。科学家将多年记录汇总后,发现了彩鹮在云南活动的季节性规律。它们通常在隆冬季节出现在云南西部到东南部的大型水体附近。2月以后,彩鹮开始北移,出现在云南以北的地方,呈现出向北迁徙的趋势。

?近些年,国际鸟类联盟对全球五六百种鸟类进行了观察研究,发现25%的鸟类已经受到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鸟类朝着南北两极不断迁徙,并飞往海拔更高的山上,这些显著而深刻的信号表明变化已经发生,而且不利影响占较大比例。比如,传统的低地物种巨嘴鸟如今出现在海拔米的哥斯达黎加,而灰色松鸦在过去26年把它们的活动范围平均向北移动了18.5公里。其中,一个主要趋势是“热适应”物种在欧洲越来越普遍,而“冷适应”物种的数量却在显著下降。

????科学家发现,气候的变化也体现在鸟类的行为上,它们的迁徙时间与其他物种之间的相互作用不匹配。例如,通常杜鹃每年从非洲返回,以充分利用当地鸟类筑的巢哺育它们的后代。但是随着气候变暖,杜鹃开始改变路线,但仍然会在当地的鸟类繁殖之后抵达。同时,大多数鸟类会缩小栖息范围,繁殖季节被打乱。

??????????????????????????????????????????????????????????????????????????????(作者:王玫珏?)

?早春惹烦恼,鸟类何去何从??

??全球变暖大大改变了自然界动物的生存环境。为适应气候变化,候鸟需要改变迁徙习惯,在食物最充足的时候到达繁殖地区,但这绝非易事。有研究表明,虽然很多鸟类在积极适应变化的气候,但适应速度很难跟上气候变化的速度。对它们来说,地球气候变化实在太快。

?荷兰地区有一种雀形目小鸟——斑姬鹟,它们在非洲西部越冬,欧洲繁殖。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过去20年来温带地区春季温度升高,致使欧洲提早进入春天,它们难以适应气候变化对自身生活环境的影响。对于许多动物而言,春天意味着新的生机,春天过早到来,斑姬鹟为何不适应,是太矫情了,还是另有隐情?

?一切还得从它们的生活史说起。对于鸟类而言,食物无疑是生存的头等大事。斑姬鹟在繁殖地主要以昆虫为食,对当地的一种毛毛虫非常依赖,尤其是繁殖期的时候,充足的食物意味着可以养活更多的雏鸟。长期以来,斑姬鹟与毛毛虫建立了一种稳固的食物链关系,毛毛虫种群数量的高峰期,恰恰是斑姬鹟的繁殖期。可是整个气候环境的变化,打破了这种生态平衡。

?过去20年春季温度升高导致树木的物候期提前,进而昆虫的繁殖高峰期也提前了,毛毛虫种群数量的高峰时间有明显的前移趋势,因此毛毛虫与斑姬鹟的繁殖高峰产生了时间差。这样一来,部分斑姬鹟就被爽约了,一时间无从适应。???

????对于长距离迁徙的鸟类,春季迁徙更多依赖内源性节律。从这种情况看,长距离迁徙的鸟类对于气候变化的适应性较差。然而,斑姬鹟还是在其他方面做出调节努力去适应。研究发现,-年,虽然斑姬鹟在春季到达繁殖地的时间没有提前,但是它们的产卵期提前了10天。产卵期提前的斑姬鹟种群繁殖能力较强,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好。

????可是这种努力依旧跟不上早春的步伐,这种短时间的转变是不够的,然而它们已经尽到最大努力了。因为繁殖期无法再提前,并且越冬地和繁殖地气候变化的速度不同,阻止了它们的适应性调整。繁殖地区只是早春温度增加,但是晚春温度并没有增加。对于一些鸟类而言,它们无法根据温度来调节产卵的时间,因为产卵所依赖的是内源性节律或与温度无关的环境刺激。

??严峻的现实情况是,要想确保种群保持稳定,鸟类将不得不更早地开始繁殖。许多小型鸣鸟可以在大约一个月的时间里把幼鸟养大,因此提前繁殖对它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改变。

????全球气候变暖,会对鸟类生理和行为产生了一些影响,但不少鸟类还是在积极地适应环境变化。英国对大山雀一项历时47年之久的研究显示,这些雀鸟为了适应不断变暖的气候,多年来一直在改变其繁殖时间。英国杜伦大学一项针对42种珍稀鸟类所进行的研究显示,多数在欧洲南部出现的雀鸟,比如达特福德苔莺,在年至年期间较常在英国出现,这些鸟类的迁移正是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此外,澳大利亚麦考里大学之前的一项研究称,许多鸟类的体型在进化过程中逐渐变小,这或许是对全球变暖的一种适应性反应,能让动物更好地应对环境变化。??????????????????????????????????????(作者:赵序茅?)

(本文专家顾问:??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叶谦???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德华

??兰州大学生态学创新研究院研究员赵序茅??国家气候中心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室研究员冯爱青)

转自中国气象科普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gucaoa.com/jgcrybw/76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