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和尚怀素
北京扁平疣中医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w/210314/8744642.html -----怀素其人----- 文学《水浒传》里有个“花和尚”鲁智深:喝酒吃肉,不近女色,一身武艺。历史现实中也有个类似的僧人——唐代书法家怀素:喝酒吃肉,不近女色,一身书艺。仅一字之差:一个是“武”艺,一个是“书”艺。鲁智深能叫“花和尚”,怀素为何叫不得?套用怀素《自叙帖》中的话:以“书”继“武”,谁曰不可? 对于食荤腥,怀素根本不在意,他甚至写了《食鱼帖》来记录此事:老僧在长沙食鱼,及来长安城中,多食肉,又为常流所笑,深为不便,故久病,不能多书,实疏。还报诸君,欲兴善之会,当得扶嬴也。 怀素说他在长沙经常吃鱼,到北方长安后,鱼少了,那就经常吃肉。但是当时人也很不耻和尚吃荤腥之事,所以,他只好强忍着不吃鱼肉。但是强忍的时间长了,身体就受不了了,生病了。 既然这么馋鱼肉,干嘛非得做和尚呢?可能小时候家里穷,不得已做了小和尚。那么长大了可以还俗啊,事实上,从怀素的足迹和朋友圈来看,怀素应该有相当强的社会活动能力,完全可以不依赖寺庙而获得很好的生存条件。 对比他的前辈,同为僧人书法家的智永,智永除了不抄写佛经,其它没有违和佛教的不良习惯。而怀素,除了“不近女色”外,其它似乎都与佛教违和。 怀素喝酒的事,就无须列举了,要不怎么号称“颠张醉素”? 来看看怀素的朋友圈,强大得一批。 大诗人有李白,戴叔伦,钱起(怀素本族叔父)等;官员有尚书司熏郎卢象,礼部侍郎张正言,吏部侍郎韦陟,永州刺史王邕,御史李舟、许瑶、窦冀等;大书法家有颜真卿、邬彤等;江湖散人:茶圣陆羽,朱遥等。 但据苏东坡考证,传说李白为怀素写的《草书歌行》不可能出自李白,应该是伪作。 在怀素《自叙帖》中,这些朋友为怀素写了不少赞歌。颜真卿为其写了序,但在序中,颜真卿除了夸赞之外,也不客气地指出不足:向使师(怀素)得亲承(张旭)善诱,函挹规模,……,嗟叹不足。 其中,“规模”就是精通楷书之意,怀素不习楷书,只好“嗟叹不足”了。 可见“颠张醉素”只是一种非专业说法,实际上,怀素的狂草与张旭的狂草是不能相提并论的。 宋蔡襄在《蔡忠惠集·论书》中说:长史(张旭)笔势,其妙入神,岂俗物可近哉?怀素处其侧,直有仆奴之态,况他人所可拟议。东坡在《东坡集》中说:怀素书极不佳,用笔意趣,乃似周越之险势,劣,此近世小人所作也。黄庭坚《山谷论书》:寺僧怀素草工瘦,而长史草工肥,瘦硬易作,而肥劲难得也。明清两代,最厉害的草书大家王铎,在其《跋草书杜甫秦州杂诗卷》:用张芝、柳、虞草法,拓而为大,非怀素恶笞一路,观者谛辨之,勿忘。 来看看怀素的求学经历: 怀素从小家境贫寒,因为缺少纸就经常用芭蕉叶来写字。《自叙帖》中说“幼而事佛”,小小年纪就出家做了小沙弥,也佐证了家境贫寒。长大后,也不想再还俗了,因为还俗后又面临求取功名的压力,还是呆在寺庙里,衣食无忧地好好练字吧。 古时候,虽然每个人都用毛笔写字,但真正成为书法家的也是百里挑一。像怀素这样的穷孩子,只知道在芭蕉叶上傻写是没有结果的。怀素也知道这一点,于是从南方小地方起身,“担笈杖锡,西游上国”开启了拜师之路。 怀素先从零陵到岳阳,然后南下广州拜访徐浩,徐浩时任广州刺史,不知何故,拜访未果;之后怀素去长安,见张谓,交游王公大臣,这时也有机会得见大量古帖,尤其是二王法帖。 徐浩是张旭大弟子,估计此时怀素也明白了书法的门径在哪里,拜徐浩未成,于是转拜徐浩的同门师弟也是自己的表兄——邬彤为师。在邬彤这里,他得到了张旭传下来的一句密诀:孤蓬自振,惊沙坐飞。如何理解?书法界各有各的理解,也许更多人根本不理解。当代书法教育大家黄简的理解是:使转。也就是说,张旭告诫弟子们,写字时务必注意使转。 后来,怀素又攀上了张旭最得意的弟子——颜真卿。茶圣陆羽,曾和怀素交往过一段时间,陆羽和其他王公大臣也有来往,一次陆羽、怀素和颜真卿一起论书,那次经历陆羽作了记录大致如下: 怀素讲了从邬彤处获得的张旭秘诀,颜真卿就问怀素:师亦有所得乎?素曰:吾观夏云多奇峰,辄常师之,其痛快处如飞鸟出林、惊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 怀素从张旭的秘诀中有所领悟,那就是把草书写得轻灵、圆转流畅,这一点从怀素之后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做到了。但是,要想写得迟涩凝重,他一时不太明白,这时颜真卿给他作了点拨:那就是屋漏痕的写法。怀素顿时恍然大悟。 怀素从邬彤处学到了使转,从颜真卿处学到了篆籀用笔、中锋用笔、屋漏痕笔法。但是还是不全,张旭的核心笔法——九用,他基本上没有学到,因为那是需要结合真书笔画来学的,而怀素恰恰不写真书。 -----怀素其书----- 历史上真正有大成就的书法家,往往诸体皆能,然后某一两种最突出。如二王,隶书、草书、行书、楷书,都是神品;张旭最突出的是狂草,且是开创者,而其楷书一样写得很好;颜真卿最突出的当然是颜体唐楷,而其行书也是妙品;宋四家,基本上楷书、行书、草书都能。 但象怀素这样,只会草书的书法家很少。从书法史中可以归纳可以得出:怀素的草书成就是有限的。 万一是个特例呢?怀素就写草书,而且就写得超凡入圣。那我们来实际细致地品鉴怀素的草书。 品鉴草书的一般标准是什么?艺术没有绝对标准,但相对普遍遵守、约定俗成的艺术规范还是有的。 尤其是草书,很多人认为,楷书有标准,端端正正就是好,写歪了一眼就能看出;而草书没什么标准,反正就是绕来绕去,看着好就是好。 其实完全不是这样的。楷书也不容易写,光写端正了是不行的,容易死板,毫无生气;而草书就更难了。 唐初书法大理论家也是草书大家孙过庭说: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扎。又说:楷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草以使转为形质,以点画为情性。 就是说,对于楷书,点画最为重要,但光注意点画,而没有使转,那么字就写死了。而对于草书,使转最为重要,但是光有使转,没有点画,那种草书不严谨。 单从这个书法理论可以看出,不会楷书的草书家不是好的草书家。 也许有人说,你不是说草书产生在楷书之前吗?那么在楷书产生之前的张芝为何能把草书写好? 这里要澄清一下,我们现代人眼中的楷书,主要是唐楷,而实际楷书的概念是“可以做楷模的正(真)书”,每个时代的正书其实是不一样的。 商周时期,正书是金文,草体是甲骨文;春秋战国,各国都有各自的正书,以籀文为主;秦,统一正体为小篆,草体是六国古文发展后的草隶;汉,隶书经过不断改进,慢慢成为正体,草体为章草;之后的朝代,官方正体由隶书慢慢向现代意义上的楷书过度,至钟繇,现代楷书基本定型,再后来的魏碑、唐楷,只是风格上区别而已,没有实质差别。而草书也由章草发展到今草,草圣张芝既是章草集大成者,又是今草的开创人。紧挨着今草,刘德昇也奠定了行书,而王羲之是今草、行书的集大成者。 草圣张芝不但章草、今草写得好,当时的楷书(隶书)也是神品。 所以,一个顶级书法家,他一定是从诸体中都吸取了营养,然后才能融会贯通,达到大成就。 回归正题,品鉴草书的一般规则(当然这里面的很多规则也通用于其他书体): 一是神采。 神采包括章法、墨法、节奏等宏观要素,神采适合远观。 二是字法 字法包括笔法(决定点画质量)、笔势(包含使转,是草书最重要的方面)、结字、笔力等微观要素。 三是草法。 前两点通用于其它书体,“草法”为草书独有。草法,既然上升到“法”,就一定不是随便写的,要按照“草法”写出来才是正确的草书。 需要说明,这三者之间是紧密联系的。神采最夺人眼球,但真正的神采必须建立在优良的字法和严谨的草法基础上。没有字法的神采是虚的,经不起推敲,草法错乱更加削弱前面神采的印象。 我们以怀素最著名的《自叙帖》为例。 该作品传至今天仍受到很多赞誉,一个重要原因是猛一看,神采飞扬。但是如果仔细研究,就会发现其字法和草法都有问题。字法方面有好有坏,坏的方面主要是用笔不够精到,也就是点画基础不好;好的方面就使转运用很流畅,这也是怀素草书受欢迎的另一重要原因。草法问题就比较多了。下面列举一些草法问题: 这个“陟”写得和“师”一样了。 他的《小草千字文》中的“陟”纠正了这个问题,但右上角又多出了一点,实在令人遗憾。 “疾”字无须加点,他在后面98行写的“疾”就没有加点。一般来说,能不加点则不加,只有当不加点可能会引起和别的类似字相混淆时才加。 这个“亲”字,写得和“视”一样了,“亲”的写法,左边一提要绕两下。 这个“诱”的“禾”部分,不知何故这样写? 这个“稽”字也没见过有这样写的。 这个“老”和他写的“者”有啥区别? “粗”字,从“米”往“且”连笔部分明显绕过头了,显得不伦不类。 太过随意,“戴”字明显少写了“丿”,下面那个全文最大的字“戴”是对的。 “皆”字,左上角的一点写成了粗大的一竖。就可能让人误读为“淑”。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gucaoa.com/jgccd/11152.html
- 上一篇文章: 小溪边,1种野草像蜈蚣,名称是铺地
- 下一篇文章: 糙汉文嫁给继兄后嫁给糙汉继兄,勤快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