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盐乡南部的红色历史12万南部儿女投
南充日报记者杨晓江周晓琪 年8月,南部人民迎来了盼望已久的中国工农红军。红四方面军在徐向前、李先念等同志的领导下,三进南部盐乡,艰苦转战。广大苏区军民团结战斗,在南部县嘉陵江以东和仪陇部分地区进行了仪南战役。《川陕苏区·南充卷》记载:红四方面军反“三路围攻”胜利后,敌人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南部的盐巴运不出去,苏区军民严重缺盐。因此,夺取南部盐井,解决根据地军民的食盐困难,是红军发动仪南战役的重要原因之一。 图片7月22日上午,采访组在南部县定水镇当地百姓带领下,探访红军长征时南部境内存留的盐井。 本报记者梁洪源摄仪南战役解决苏区食盐困难 南部县素有“川北盐乡”之美称,产盐历史悠久。 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80多年前,红军进入南部,在这片土地上也留下了一段与盐有关的光辉故事。 川陕革命根据地中心区域地处偏僻的大巴山区,工农业十分落后,物质基础匮乏。加之退守仪陇、南部的军阀田颂尧部对红军实行严密的经济封锁,严格控制南部的食盐外运,同时广元、旺苍的煤炭运不进来,严重破坏了南部盐灶的燃料资源,苏区军民严重缺盐。“当时一块银元买不到一两盐,10块大洋或斤大米换不到一斤盐。可谓有钱难买盐,有物难换盐。”原南部县委党校副校长、南部县党史办工作人员赵勤民说,面对严重缺盐的情况,满足苏区军民食盐需要被提上了红四方面军高层的重要议程。 赵勤民介绍,为满足食盐需求,红军各级后勤保障管理人员想尽一切办法,如在根据地就地开井挖盐,但挖出的不是枯井就是白水井。就地取盐没有希望,因此红军把食盐供给需求寄希望于盛产井盐的南部县。当时南部盐井几乎全被地主豪绅霸占着,为争夺食盐,发动战争是迫不得已的必然选择。年8月,红二十五师师长许世友率七十四团和八十一团兵分两路,从仪陇土门出发,向南部长坪山进击,夺取了长坪山寨,占领了成(都)巴(中)的交通要道黄金垭,也是当时南部向外运输食盐的重要通道,其战略位置十分重要。 随后,红四方面军在徐向前、许世友的指挥下,在南部境内开展极为重要的5次战斗,解放了南部大片产盐地区。军民团结并肩发展盐业生产 仪南战役胜利后,南部县嘉陵江东岸生产井盐的地方全部被红军占领,但是控制盐井的地主豪绅在逃窜之前,对盐井生产设备进行了严重的破坏,烧毁了储盐库和晒水架,毁坏了搬水车、搬水筒,割断了吊绳,砸烂盐灶、盐锅,使井盐生产完全处于停滞状态。据《红军在盐乡》一书记载,为恢复食盐生产,红军和南部地下党配合,组织召开了盐工先代会,成立了盐场筹备委员会,发动盐工抢修盐井、盐灶,当地农民也积极支持,捐献材料。 通过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盐工收入好了,待遇高了,生活得到了改善,生产积极性更加高昂。赵勤民说,南部食盐生产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支援了川陕苏区军民,但盐业生产也遭到了敌人的破坏。为此,红军与当地百姓并肩战斗,盐业生产有了安全保障,生产出大量食盐,仅三合盐场就修复好盐井口,月产盐7.8万公斤,碑院盐场月产盐8.8万公斤,保证了苏区军民食盐的需要。南部县谢河镇人、原绵阳军分区副司令员刘文震在《发展盐业支援红军———忆我在川陕苏区》一文中写道:“工人们以主人翁的姿态,夜以继日地忘我劳动,生产出了大量的食盐,支援前线,满足了广大军民的需要,活跃了市场,增加了财政收入,促进了苏区盐业生产的发展,为革命作出了可贵的贡献。”参加红军1.2万余名南部儿女投身革命 南部的盐业生产在军民的紧密配合下得到了快速恢复和发展,盐产量大大增加,盐巴堆积如山,然而苏区中心区域的食盐却得不到保障。为解决这一矛盾,盐乡各级苏维埃政府和红军盐业经理部想方设法组织了一支运输队,把生产出来的大量井盐运往苏区。“当时运输相当不易,一是运输量大,二是山高路远,交通十分不便,三是运输工具极端落后。”赵勤民告诉记者,当时采取人背牛驮的运输方式,但由于运输工具落后,路途遥远,盐巴始终运不完。 年10月,红军盐业经理部又从阆中、仪陇、南部三县组织多人的青壮年运输大队,分三路向苏区运输食盐。为了确保运输安全,红军还派出马匹和战士参加运盐队。原成都军区副政委余洪远在《力量的源泉,胜利的保障》一文中回忆了当时运盐队的艰辛:“要从南部运到通江的苦草坝,并非一件容易的事,路途遥远,道路坎坷,历经艰辛,背盐与背其它物资不一样,化了的盐水顺着脊背往下流,汗水与盐水渗在一起,一蒸发,每个人的衣服裤子都积成厚厚的一层白碱,时间一长,不少人的肩、背、脚上的肉都被腐蚀烂了,又红又肿。” 红军解放了盐乡人民,盐乡人民积极支援红军,盐乡人民为川陕苏区政权建设,为红军发展壮大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年8月至年4月,红军三进盐乡南部,在南(部)、阆(中)交界的水观场建立了阆南县苏维埃政权,在南部皂角乡锦竹湾建立了德丰县苏维埃政权。同时,还在县境内建立了区苏维埃政权8个,乡苏维埃政权55个,村苏维埃政权个,将川陕革命根据地扩展到了嘉陵江两岸。南部人民热爱红军,踊跃参加红军,在前后3年的时间,1.2万余名南部儿女参加红军。新中国成立后,当年参加红军的幸存者不足千人。◆新闻链接 南部凿井煮盐的历史,可溯至汉代,到民国时期,南部的盐业得到极大发展,盐井发展到口,盐灶达到户,遍及南部县的三合(今永定镇)、碑院、楠木等大片地区,年产盐量已达到28万担,盐场数量达到28个。生产的食盐除供给通江、南江、巴中、广元、苍溪、旺苍、剑阁、仪陇、营山、蓬安、达县等地外,还远销陕西、甘肃等地。为了加强食盐的生产、销售和管理,年,南部县还设立“南阆盐场”工作机构,配备专门的盐官,从事食盐开采、制取、经营和运输管理,盐税成为当时税收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南充日报看南部网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ngucaoa.com/jgczz/8308.html
- 上一篇文章: 应急管理局工作周动态7月12日7月
- 下一篇文章: 八字生时论命寅时